搜索
 

乡村治理创新刍议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向学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五大建设”、“四个湘西”、“两个率先”建设和脱贫攻坚取得长足发展,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何更好推进我州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我谈几点粗浅建议。

一、建强战斗堡垒,着力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和治理体系的中心,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加强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首要任务。去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配套性文件,为乡村治理定了方向、划了重点、明了目标。要认真组织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让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更好地掌握政策、领会精神、思路清晰,明白为什么要抓乡村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二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配强村基层党组织。拓宽选人用人的范围,从乡镇街道、村以及大学毕业生等渠道选任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组干部,确保村党组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乡镇街道要建立村支“两委”干部退出机制,对不称职的村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要根据工作需要提高村组党员干部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确保有人做事、事有人做。要善于发挥老同志、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三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健全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强化细化乡村治理机制,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将村组织建设、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法制宣传、文化教育、移风易俗、乡村治安、村务监督等工作分工到组责任到人,并不断完善以村规民约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共治格局。下功夫吃透党中央精神、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认真编制好乡村治理规划,防止一刀切、搞形式、假大空。发挥花垣十八洞村、永顺科皮村、泸溪马王溪村乡村治理示范点引领作用,总结“互助五兴”经验,助推全州乡村治理工作。

二、完善基层自治,扎实巩固乡村治理群众基础。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的现实要求。一是筑牢基层群众治理主体意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把基层群众充分组织动员起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发挥力量。当前要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治理的讲话精神和决策部署,营造乡村治理良好氛围,提升广大群众乡村治理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的作用,开展村民议事协商活动,形成“要我治理”转变成“我要治理”的环境。二是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州、县市、乡镇街道挂乡联村工作制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支持村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力度,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想办法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努力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保障。三是坚定服务为先理念。加大村公共服务实施建设,努力满足广大群众需要。大力发挥村妇联、团支部、村合作社、务工协会、残联协会等组织联系群众密切的作用,运用科技手段支撑乡村治理机制,延伸公共服务触角,最大限度的为村民服务,提高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三、全面依法治理,切实加强基层治理的法治基础。一是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根据“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以送法下乡、送法上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培育法治文化,摈弃人治思想,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弘扬民主法治精神,努力实现从“乡土秩序”向“现代法治”的转变。并通过以案释法、法制日普法以及评选遵纪守法典型提升群众法律素质。二是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乡村法律顾问的作用,构建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涉及村民执纪执法司法的问题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防止有意无意侵害农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引导村民依法办事,推动形成乡村法治的良好氛围。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三是坚决维护法治尊严。切实发挥好基层派出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一村一辅警”建设,筑牢干警、辅警、调解员维稳高速通道,强化村综合治安防控,重拳打击村霸乡霸和黑恶势力,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突出以德化人,不断深化基层治理的德治基础。

一是不断挖掘文化资源。认真利用传统节日、节假日和新媒体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传统文化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爱党爱国、凝聚民心、道德教化的精神力量。二是强化德治载体建设。建立德治工作机制,确保乡村德治有序开展;以开展文明村户、乡风乡贤、家规家训、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孝道典型等评选活动为抓手,强化德治教育,弘扬道德新风。并与“互助五兴”、村集体经济分红直接挂钩,以正向引导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三是夯实乡村文化服务基础。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待遇,抓好乡村文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结合农民丰收节、春节等节假日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认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让村民共享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