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禅意里的灵性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汪祖雅

在我文学阅读越来越挑剔的审美经验里,说实话,能够让我感到有新体验,而又有收获的文学作品,实在需要作家和诗人的功底。只有那些有深厚底蕴的作品才能吸引我的目光,满足我欣赏的欲求。

然而不经意间,在刊物上读到胡小燕小巧而玲珑的诗章,我的眼睛便为之一亮。她的诗歌简单、透明得没有杂质,诗人选用的文字清爽、流畅,能够给人在第一视觉里,便有兴趣往结尾处阅读下去。随着目光的走动,你会发现在充满节奏的韵律中,诗人的意境流泻得很不一般,那是常人往往不能轻易具备的禅意。

就像胡小燕的《致黄金茶》:“三月的花事正旺……可是你从来没有/寂寞的忧伤和孤独的彷徨……当采撷的姑娘/把你娇嫩的身躯攥在手上/你还忍着疼痛/在盛装你的茶筐里歌唱……带着佛的旨意/你与水续写今生的缘分……一段尘缘在依偎间发生/在拥抱间美丽/你舒展着腰身/伸长了手臂/在生命之源里诠释灵魂之饮的含义……继续以一个参禅者的姿态微笑不语已/那一壶氤氲诗意的温香/那一抹袅袅升腾的禅意/缩短了前世到今生/此岸到彼岸的距离。”这样的物景与意境浑然一体的灵思运作,迤逦而又充满联想的诗歌,已是现代诗歌写作中难得一见的“神话写作”。

这首《致黄金茶》的艺术之美,着实是越品味越有余韵。第一是生活的真实——茶,是故乡盛产之物,缔结着耳濡目染的情缘,这个意象在用心生活的诗人的情感和视野里,来得自然而纯粹。当诗人品茶入口,用禅境的感悟领会人生与生活的意义时,禅在俗世的虚无,就被诗人敏感的神思捕捉到诗歌真实的话语中去了,至以前世与今生、此岸到彼岸的距离。在这首以茶而诗的文字中,作者给了这么多欣赏的信息,又怎能不让人佩服诗人的才情呢?第二是诗中体现了禅茶人生的妙趣和佳境。胡小燕在诗歌的追求中,让诗歌与禅理互补、互为因果,给诗歌的艺术镀上了简洁、空灵而又意味深长、遐想不断的情景,让欣赏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再如她的《武夷山》:“九曲十八弯/山与水的缘分/弯弯绕绕/绊绊牵牵/一块峭石/一颗老树/一樽凉亭/一处飞瀑/一座木桥/一丛翠竹/一行飞鸟/一个游人/都是因了/这片奇山/这汪秀水/这段忘情的山水之恋/还有那棵与云雾相拥/点化世人的茶树/高高地扎根在岩石间/身披红袍/在山与水的故事里坐禅。”在简单中有着灵动的诗境诗意,所有单一的风景,在她的意境里重新组成了一幅诗的画面,那一棵、一块、一座、一个、一行的动与静,在禅与茶的思维里,就使山与水的故事有了非凡的美丽和传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俗气之人,到风景名胜地去旅行,看到的断然是新奇,而这样的诗人去了,除了看风景之外,还看到了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体悟。这就是诗人与俗人的区别。

何为禅?在我看来,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却是一种“境界”。诗人修禅,就有了一种简洁而无形的脉搏,是一种风骨,也是一份优雅。就像诗人的《永定土楼》,亦可视作是禅修的美好的流露。“是一个传奇/是一首民歌/我带着岁月的梭从永定走过/看圆形的故事/听方形的传说

/

在/土楼的故事里风吹日灼/是一处奇葩/是一颗硕果/客家人的历史

/

在/或圆或方的世界里打磨/任风吹过/任雨来过/屋中的天井里/阳光投射下大大的/一个‘和’”。这诗,那景,那境,在诗人心灵的触摸下,就像仙风道骨,刮进一个民族的传说与美好生活。

“诗是最美的语言,是唱歌的文字,是散步的思想,是意蕴无穷的生活之光。能用最普通最简炼的文字写诗,能将最普通最细微的瞬间写成诗,远离华丽辞藻的堆砌,远离文法修辞的刻意,无须诠释便能让普通大众读懂是最动人的。小燕的诗境里就有这种返璞归真的最初感动。”这是汪承栋给胡小燕的评语。也是诗人心灵和艺术上的成绩。

愿胡小燕,在未来诗歌创作的路上,继续发挥他的灵性的写作的长处,出炉更多让人惊奇让人喜欢的佳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