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2年0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古琴音乐欣赏浅谈◇曾凡忠


我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特别是古琴曲流传至今就有百余种琴曲谱集,载有六百多种、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乐曲。对于这浩如烟海的民族器乐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呢?


一、提高历史与文化知识,丰富社会阅历,了解时代背景与流派。古琴曲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熟悉那一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便于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了解,是欣赏古琴乐曲的重要一环。


比如我们欣赏古琴曲《潇湘水云》时,如果了解了作者郭楚望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敌兵入侵、山河破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那么我们对于他“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而写的这首有着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深沉流露之乐曲,一定会有一个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对琴曲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渊源,有更详细和深入追溯,并应结合当时的社会形态、审美风格和艺术发展等因素去理解琴曲,从而使千百年前古人的音乐能在人文内涵上得到最准确、最深刻的展现!


再如欣赏古琴曲《阳光三叠》,《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自从唐代太宗和高宗扩大领土之后,需要征集大量农民到边疆驻守,这被叫做“征戍”。唐代诗人王维据此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由于当时演唱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以及“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称作《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唐代诗人曾用许多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它,比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这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距王维已有一个世纪左右,可见这支歌在唐朝流行的盛况。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指出:“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苏轼又说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曾见一古本《阳关》,则是“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他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唐、宋以来,曾经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版,共六种类型。最早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1530)全曲后残存三段,只在第一段用王维原诗,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编《琴学入门》(1864),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它与明代杨抡的《太古遗音》(1609)中的此曲完全相同)。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二、音响的感知和感情的体验:


我们欣赏一首古琴曲,不仅要通过听来辨别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要力图把这些要素所形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加以分析,从而加深对乐曲的体会。这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强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音乐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因此这里对旋律的感受力就显得异常重要。当我们有了对音响的感受之时,我们自身的感情上就必然有了某种体验。如欣赏古琴曲《流水》,不只是水流的种种形象,更有种种水流的气度、气势、气韵以及人对流水的感受,“智者乐水”的哲理领会等。对于《潇湘水云》常有两解。一为水光云影的自然景物,为怀念失地的“惓惓之意”。不同理解,演奏处理亦自相异。《长门怨》是表现悲伤之情自无异义。但要把握其悲伤之情属皇后之悲而非仕女之悲亦非民女村姑之悲。所以弹奏之时娓婉中应有高贵之气。具体说来绰注不应浓重,进退吟猱不应柔弱。至于《梅花三弄》应避免因过于艳丽而近似桃花,等等。


通过听琴,可以最终从生活中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洗练而达观,潇洒而自在,心静平和,体味人生,日趋完美,心追手摹,达至与古人神交的境界。如唐代吴筠的《听尹炼师弹琴》:“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唐代杨衡的《旅次江亭》:“扣舷不有寐,皓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实上,寂寥寒江深。”经由琴声对心灵的洗涤与净化而实现对人生透彻领悟与对暂时性的时空的超越,从而把握永恒的宇宙之道,实现生命的圆融。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在欣赏音乐中,就要逐步地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如果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怎么会使自己留下记忆呢?当然也就谈不上对音乐的感情上的体验了。我们每个人对音乐音响感知能力不同,但只要随着欣赏经验的丰富,这种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三、想象与联想:


我们有了上述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上的体验,就必然引起我们自由地想象。这种自由的想象,尤其在非标题性的音乐作品中,一般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描绘与情节性的暗示,欣赏者是凭借着音响的感知和自身的感情体验,自由地展开想象活动的,因此这种想象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是会有很大的差异的。除此之外,描写性、情节性的音乐都会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关山月》曲为伤别之意,亦感慨戍边将士,争战疆场而鲜有人还之怆。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发挥想象,充分感受曲子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多彩多姿的繁花硕果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古琴曲神韵独特,显示了中国民族音乐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