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支直抵人心的深情的歌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序《峥嵘岁月一首歌》◇蒋剑翔


冬虎兄要出书,这不奇怪,我应该会想到。但冬虎兄要我为他的书写序,我是一万个也没有想到。可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是不应该去想的事。然而,这不可能的事、不应该去想的事却又偏偏发生了,令你手足无措。


那天一大早,冬虎兄守候在我的办公室前。他给我打电话,我正在外面有事。我赶回单位,为他开了门。他第一次到我办公室,见壁柜里摆满了书,非常兴奋,围着看个不停。都退休好几年的人了,还这么喜爱书,可见冬虎兄还是童心未泯啊。


以为老朋友是要来我办公室坐坐,聊聊天,叙叙旧,还真没想到,他从黑色提袋里摸出了一本书稿,一脸灿烂,又郑重其事地递到了我手上。“嗬!冬虎兄出书了,祝贺祝贺!”

我接过书稿,立即翻了起来。书名《峥嵘岁月一首歌》,有诗意,很豪迈,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书的最前面,是几十幅彩色照片,记录他的青春、他的风采、他的踪迹、他的家庭和友情。“不错,年轻时很帅嘛!”我竖起大拇指夸他,他笑嘻嘻的。文字部分,开篇就是写他的家,写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接下来写他的童年、写他的家乡、写他的成长、写他的工作,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他多年来刊发的新闻和散文。书不算太厚,但起码也有十几万字,捧在手上也是沉甸甸的。


朋友出书,总是好事,在付印之前能一睹为快,更是幸事。书翻了个大概,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冬虎兄正式表明了来意:想请我为书写个序。一听此言,我大吃一惊,连连摆手。我是认真的。我说,我既不是名家,也不是名人,不具备写序的资格。我耐心地开导他,说大凡作序,要么请名家名人,要么请大领导,他们写的东西才有价值。并从他熟悉的领导中挑出了一两人,劝他去找找他们。我说得很真诚,可说着说着,他却慢慢收起了笑脸,提起袋子闷着脑袋就要走人了,临走时嘴里还嘟嘟哝哝:“我就是喜欢读你的文章,就是崇拜你!”

嗨!我的李冬虎也,你怎么脑子一根筋,你这不是在损人、害人嘛!


当然,冬虎兄来找我,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毕竟我们认识多年,也是有点缘分、有点臭味相投吧。上世纪80年代,我在原小永州市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因为爱好文字,进了报社工作。90年代初,我去地区林业局采访,偶然认识了李冬虎,他当时可能是在林业局办公室跟班学习吧。我们无多交往,偶尔见他写点新闻稿,喝点小酒,特别阳光和热情。若干年后,听说他在金洞一个乡当了乡长、当了党委书记,之后又当了金洞管理区的国土局长,解决了副处级待遇,再之后他给我打电话,说在道县搞群众路线教育,忙得不亦乐乎。我很少去祁阳,金洞更去得少,几年都难得见一面。早两年他突然找我,送来几篇散文稿,请我看看。也就是在这时候,我们才多见面了几次,我并不知道他已退休了。当了乡党委书记后的冬虎兄,与之前我认识的李冬虎,可谓是判若两人。以前的李冬虎我只知道他是个单位的笔杆子、通讯员,人瘦瘦小小,除了黑青的下巴以外,并无什么特别显眼之处。可当了乡党委书记后的冬虎兄,再见面时感觉大不一样,出口成章,四路句子滔滔不绝,绝对容不了你插进半句话。我们听相声时常听“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类的绕口令,觉得侯宝林们非常了不得。可当你听了李冬虎张口就来的“四路句子”后,你就会知道错了,冬虎兄的嘴巴子并不逊色于侯宝林们。就在写这本书时,他也常常心血来潮,时不时地来一段“四路句子”,如什么“一无才、二无能、三等残废、四等公民、五短身材、六六不顺、七窍不通、八不爱美、九不在行、十(实)在遗憾”,什么“听不完的谎言,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尝不尽的酸甜苦辣”,什么“走过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尝过酸甜,才知平淡就好;历尽兴废,才知知足就好;费尽思量,才知糊涂最好”……

令你眼花缭乱,捧腹不已。练就这么一张巧嘴、铁嘴,可以想见,冬虎兄是下了何等功夫!


我20多岁时当乡镇党委书记,虽然开会、讲话、作报告从不念稿子,但比起冬虎兄那铜牙铁嘴来,相差又何止十万八千里。真的,我从心底里佩服冬虎兄。


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冬虎兄的童年是苦涩的,苦不堪言。饥不果腹,衣不遮体,失兄丧弟,求学无门,什么苦难、磨难都经历了。他说,自己仿佛就是一颗压在石板底下的种子,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拼死拼活地挣扎着。他渴望阳光,渴望雨露,哪怕是石缝里透过的一缕光亮。他极其害怕回忆过去,想起苦难的童年、苦难的家庭,他就心生恐惧,胆战肉麻,顿觉天昏地暗,魂飞魄散。苦难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已深深地扎进了他幼小的心灵。


尽管心在流血,冬虎兄却并没有倒下。愈苦难,愈坚强;愈挫折,愈奋起。他仅仅是一个高小毕业生,没关系,没后台,硬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靠“总要有碗饭吃”的坚强信念,15岁就被选中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接着是公社电影放映员和林调队员,再后来半路出家学写文章,当上了新闻干事。他写的新闻,字字都带着泥土味,不仅上了湖南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林业报,还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呢。


大山里的孩子,生在穷山窝窝里,长在穷山窝窝里,大半辈子与大山相伴,不叹息,不放弃,一步步走来,虽步履维艰,却也一路飞歌、神采飞扬。什么叫苦难,什么叫人生,什么叫奋斗,什么叫精彩,从冬虎兄身上我们能读到最好的答案。


冬虎兄的这本书也许写得还有些仓促,有些粗糙,但却十分用心、用情,他写他的家庭,尤其写他的父亲母亲,写他几位逝去的弟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家徒四壁,受人欺凌,母亲绝望了,差点投塘自尽。他13个兄弟姐妹,嗷嗷待哺,活下来的只有3个。他是幸运儿,却一生未能走出苦难的阴影。从书中的第一章节就可以看出,冬虎兄是个大孝子,十分爱家,他从自己的家写起,把“家庭历史篇”摆在首位,足见他对家的情、家的义有多深。家是什么?家是根基,家是血脉,家是港湾,家是责任。没有家,能有今日之李冬虎吗?冬虎兄写书不忘“家”,此书也就大有看头了。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据冬虎兄自己所言,他写书一不为留名,二不为留声,只为追忆逝去的先辈和亲人们,追忆过去的岁月,为后人传承一个好家风。苦难是一块磨刀石,也是一笔财富。峥嵘岁月一首歌。抚今追昔,有才气的冬虎兄,确实为我们唱出了一支直抵人心的深情的歌,一支嘹亮的歌。


是为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