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勇立潮头铸辉煌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金融改革发展综述□本报通讯员 李友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金融业与地方经济共兴共荣,为全市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论述,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积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全市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市委书记李晖参加永州市政银企合作洽谈会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应云组织召开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巡视员欧阳昌琼到希尔药业公司调研

金融体系日益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相继恢复农业银行、保险公司,增设工商银行、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城市信用社。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2008年,我市首家融资担保公司(永州市鸿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永州市冷水滩潇湘农村合作银行)和第一家村镇银行(祁阳村镇银行)相继开业。2013年以来,交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光大银行、太平保险等10家金融机构先后入驻我市。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大型银行5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1家;地方中小法人银行机构16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0家、村镇银行6家;全市银行业共有营业网点690个。全市共有市级保险机构25家,其中:产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3家,县支机构达到136家。全市共有证券机构7家,营业部16家;期货公司1家。全市现有融资担保公司6家,其中国有担保公司3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全市逐步构建起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业竞相发展,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新金融元素异军突起,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信贷规模增长迅速


197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为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8元,其中工业贷款0.7569亿元。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余额达1000.2亿元。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总存贷比首次超过50%,达50.45%。近几年来,全市信贷年增速均超过22%,高出GDP增速13个百分点以上,排名一直稳居全省中上水平。至2017年12

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48.62亿元,是1978年末的1322.7倍;各项贷款余额1187.48亿元,是1978年末的312.5倍;存贷比为52.81%,排全省第6位。2015年至2017年,全市每年新增贷款中,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比超过63%,最高达69%。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举办政银企合作洽谈会等多形式银企对接活动,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今年4月23日举行的湖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市州行·2018年永州市政银企合作洽谈会,达成签约意向项目272个,签约金额583.59亿元。

资本市场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资本市场建设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12月22日,南岭民爆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市首家上市企业,湖南省首家军工民爆上市公司,我国民爆行业第三家上市公司。2011年12月,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实现我市企业债券发行零突破。近年来,为尽快补齐我市金融业中的资本市场这一短板,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进入“新三板”和其他场外市场挂牌及上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全市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上市;邀请中国证券业协会、深交所、全国股转系统公司等机构的知名专家来永指导企业上市工作,举办全市大型资本市场专题培训会8期;联合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对市内上市后备企业开展实地调研300余次,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2017年,科力尔电机在深交所上市,奔腾文创、恒康大药房在新三板挂牌,结束了我市没有民营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历史。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各2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9家。2017年全市直接融资121.44亿元,是2015年的23.04倍。

普惠金融深入发展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1980年9月,我市重建保险机构,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开办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1981年全市保费收入52.7万元。1983年7月起,境内开办各种人身保险业务,当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0.2万元。至2017年末,全市保费收入55.2亿元,是1981年的10474.4倍,其中财产险18.34亿元,人身险36.86亿元;赔付支出19.5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9.59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9.99亿元。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各类责任险及养老保险等涉及民生类的保险不断发展,“扶贫特惠保”和“财银保”等特色扶贫保险业务深入推进,其中“扶贫特惠保”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全覆盖;“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使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金融服务。金融扶贫成效明显。2015年我市启动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至2018年10月末,全市共有20万户贫困户参与评级授信,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8.24亿元,贷款余额24.57亿元,累计放贷总量、贷款余额均居全省第一,贷款逾期率为零;全市共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774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至2017年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4.18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额51.35亿元。

金融改革成效显著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市金融改革也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一是农信社改革全面完成。2010年7月,我市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江华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2015年12月,我市最后成功组建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宁远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我市县域农合机构全面完成改革工作,成为全省第一个100%完成县域农合机构改革的市州。2016年9月,原零陵区农村信用联社、冷水滩区农村信用联社和潇湘农商行,整合组建的永州农商行正式挂牌开业,我市辖内农信社全部改制成农商行,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完成农信社股改任务的市州之一;2016年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的MPA(宏观审慎评估)全部进入B类,为全省最好;2017年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纳税6.87亿元,在全省系统内仅次于长沙。二是村镇银行建设加速推进。2008年底,我市第一家村镇银行——祁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2017年,江华、东安、宁远、道县、蓝山等5县村镇银行相继挂牌营业。目前,新田、江永、双牌等3县村镇银行已明确主发起行,正待国家银保监会批筹,全市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的目标即将实现。三是新田县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卓有成效。2015年,新田县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实践中创建的“新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2018年10月末,该县共为10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3.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近3亿元。

金融环境持续优化


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着力解决制约金融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2017年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综合评分排位中,我市蓝山、江华、祁阳、江永、东安、宁远、新田等7县进入全省前50名。目前,全市9县均为市级金融安全区,其中江华、东安、蓝山为省级金融安全区。全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投入运行,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实现县域全覆盖,信用报告应用领域不断扩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排查、非法集资存案化解等专项行动,不断健全日常风险监测机制,强化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理,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出稳定向好的良好态势。2015、2016、2017年我市打击非法集资综治考评分别排全省第1、第2、第1位。

继往开来,改革发展永不停步。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全市金融部门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一往无前,砥砺奋进,积极为推动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的金融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