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农新发展 脱贫跨新阶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我市改革开放40周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本报记者 蒋文璇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在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提升,农业大市跨步向农业强市迈进。

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综合生产能力连跨新台阶


农业结构趋优见新。全市初步形成粮油、生猪、果蔬、竹木、烤烟、茶叶、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一县一特”发展势头良好,建设万亩以上基地18个、万字号养殖场38个,是全省农产品重要生产、加工、出口原料示范基地,外销出口出境蔬菜占全省的近80%以上。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69.26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总产340万吨,集中建设冷水滩、零陵、祁阳、道县等粮食生产大县,优质稻发展到495万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特色旱杂粮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加快老桔园、低产茶园改良改造,高效经济作物总产量由1978年的56.4万吨发展到2017年的698.23万吨,增长11.4倍。水果产量111.98万吨,比1978年增长222倍;蔬菜产量51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1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效益向好,占种植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91%提高到2017年的15.66%。完成养殖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三区”划定,生猪出栏稳定在800万头以上;牛羊等草食动物稳步发展,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草食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禽类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5%。积极调整种植模式,推广稻鱼(虾、蛙、鳖)等综合生产模式,2017年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73.73万亩。


农业链条延伸加粗。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49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76亿元,粮食、生猪、竹木成为百亿产业,70%以上的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90%以上的农业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共连接基地面积600万亩,带动农户106万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604家,完成经营收入6.6亿元,受益农户2.39万户,创建省级以上星级农庄52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2个;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7.5亿元;认真实施“千园”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推动农业园区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县级以上农业园区20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1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52个。


农业竞争力提升增强。制定发布和实施省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74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委市共建”,创建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创建国家级菜果茶标准园36个、生猪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场443个。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金浩、银光、天龙、果秀、柳宗元、湘妹)、“中国名牌产品”2个(银光、天龙)、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7个、“湖南名牌产品”1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有效总数达370个。江永香柚、新田大豆列入全省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所有县区和乡镇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居全省前列。

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面貌全面改观


全市启动建设的重点整治示范村2000多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400余个。到目前为止,全市配备农村保洁员9000余人,90%以上的村实现清扫保洁,92%的乡镇配置了垃圾转运设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1.82%。全市初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全市兴建了2281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电力总装机达1910万千瓦,2088个行政村完成农网改造;建设户用沼气池11.75万处,安装太阳能9.54万台。

农民收入渠道拓宽,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8元,比1990年增长23倍。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增速。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农民增收政策环境好、得到实惠多。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农业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据测算,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吸纳进厂就业和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共130余万人,年平均收入比普通农户高出1000元以上。三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农民就业和务工量稳质提升,加上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人工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农民工薪酬稳定增长。四是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体产权和农民宅基地、房屋等“沉睡资产”得到一定程度激活,促进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脱贫攻坚全面发力,农村贫困状况实现根本改观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通过五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4年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694120人减少到197645人,累计减贫496475人,减贫率达71.5%,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5%下降至2017年年底的3.3%;贫困村脱贫出列475个,脱贫退出率达61.4%;宁远、双牌、江永3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县由5个减少至2个,第一次实现了贫困县总量的减少,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贫困人口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产业扶贫方面,按照“四跟四走”模式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53万贫困人口参与。就业扶贫方面,巩固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20余万人,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余人。实施“雨露计划”,五年资助7908名“两后生”接受学历职业教育。700余家园区小微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吸纳1.2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生态扶贫方面,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林基地9万亩,安排近千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工资达到1万元。住房保障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万户81708人,农村危房改造开工83179户、竣工81228户。教育扶贫方面,全市义务教育年巩固率达到99.86%,贫困学生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助学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健康扶贫方面,贫困人口医保参合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4类9种大病救治率、住院医疗费用总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8.98%、9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遏制。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240元/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扶贫“两线合一”。


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加快补齐。水电路讯日趋完善。解决580个贫困村、34.68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优先实施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贫困村供电能力和质量全面提高。全市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面、通客班车。贫困村基本实现4G信号全覆盖。公共服务日趋健全。贫困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农村广播、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科技人员服务贫困村覆盖率92%。集体经济日趋壮大。建成并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625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5个,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51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4万元。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增强


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目标,推进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面积491.59万亩,确权农户112.05万户。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市耕地流转面积265.91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55.07%。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通过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累计认定家庭农场4179家,领证的新型职业农民4420人,发展农民合作社5214个,入社成员25.12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8.6%,带动农民26.9万人。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新田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货款试点,2017年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开展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将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思想为基本遵循,紧扣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农民增收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康庄大道上高歌猛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