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义乌篇:正在崛起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义乌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传奇,凭借“鸡毛换糖”创造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是一座“无奇不有”的“世界超市”,180多万种小商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义乌小商品背后,有大市场、大改革、大开放、大诚信。早在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对义乌的发展作出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经典点评。

兴商建市,“夹缝”中发展出大市场

何海美是义乌第一批个体户,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经过多年的拼搏,她从一穷二白的困难户变成生活富裕的小康人家。


何海美最初卖明星(影视)照片。当时,做生意必须“打游击”。如果碰到“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照片就会被没收,因此她每天只能“捉迷藏”式做生意。


1982年9月,义乌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放,何海美是入驻的第一批经营户。从此,她结束了东躲西藏卖照片的日子,开始光明正大地摆摊做生意。义乌市场因为在全国率先开放而赢得发展商机。


何海美的人生足迹正是义乌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步,就像何海美这样一大批勤劳的义乌商人从“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义乌最终形成“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2年11月26日,义乌县委召开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一批专业户和重点户受到表彰。义乌县委还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县人民勤劳致富。


1984年,义乌提出“兴商建县”的口号。这一年的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们告别油毡布棚,搬进室内市场。


1986年9月,位于义乌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多个临时摊位。两年后,义乌撤县建市。


随着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地客商如潮水般涌来。1992年11月,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市场摊位增加到1.5万余个。


如今,一个集贸易、运输、服务于一体的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矗立在义乌这方热土上。

贸工联动,“义乌制造”夯实产业基础

刚刚过去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不仅是全世界球迷的顶级狂欢节,更是义乌商家的巨大商机。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经营一家旗帜用品商铺的李笑梅,为这场世界杯订单忙了大半年。作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官方授权供应商,李笑梅积累了丰富的世界杯“备战”经验。今年又逢世界杯年,其店铺接到的订单比往年多出两三成,其中单个订单最大金额达300万元。


除了旗帜、足球产品,与世界杯相关的其他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客商的青睐,比如球迷假发、护腕、帽子等。随着世界杯的“蛋糕”越来越大,“义乌制造”也不断发力。据了解,目前义乌市场上与世界杯相关的产品突破了3000种。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义乌商人不甘心于只当“搬运工”赚差价,开始从价值链的底端向高端攀登。


上世纪80年代初,看到褶皱围巾供不应求,何海美花15万元购入一台台湾产高温定型机,自产自销褶皱纱巾、褶皱裙。空闲时为人代工,每天定型数万条围巾,生意火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义乌已有2000多家“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同一时期,新光集团、华鼎锦纶、浪莎袜业等义乌知名企业相继出现,如今都成了同行中的领头羊。


借改革之力,义乌的贸易发展平台越来越宽广:义乌机场成为国际机场,义乌铁路口岸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市铁路口岸,设立县级唯一的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如今的义乌,正以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名义,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创业者。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不断收获,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发展之路上实现了人生梦想,诠释着一座城市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众泰汽车产业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