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山明先生《乡愁的滋味》
◇林晨
郑山明先生的《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是一部有关故乡、故人、故事的书。在书中,作者在三个维度上回溯、追忆,每一个维度都镌刻上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纹路,镀上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色泽,人情、世态乃至每个细节都在记忆的宝库中得以封存。
郑先生追踪的是过往岁月和过往记忆的碰撞。在时间的缝隙中,他也让每一位读者觅得独属于自己的回忆。本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将那些珍贵的记忆系统完整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一段集体的回忆。同时,这种回忆又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集体层面的产物,它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是个体与乡村的结合,是个体与时间的交融,也是个体与情感的渗透。在这种回忆之下,蕴含了作者饱满的乡村之“思”。这乡村之“思”在背井离乡的人心中即浓浓的乡愁,这“愁”的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瞻望。
一、“快时代”背景下的“慢乡愁”
在这个消解与遗忘为主题的“快时代”背景下,乡愁代表着一种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试图去理清每个自我与故乡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真正的归属感。
翻开土褐色的封面,如同犁铧翻开了每个人故乡那湿漉漉且温热着的土壤,好似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所描述的那般:我们站在时间的这头,乡愁站在时间的那头。初读此书,心头猛然一激灵,那些过往的记忆纷至沓来。
在这个“快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字的保留显得尤为珍贵,也显得别致的孤独。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踩踏着高楼越攀越高,企图在稀薄的空气中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而这正是虚无与迷惘的见证。人们无法从这些虚无中去真正认清自我,也没办法在迷惘的状态下来思考生存的意义。
作家张炜曾说:“山脉土地是千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的歌声不仅为了自慰,而且还用于呼唤……我所提供的,仅仅是关于某种状态的证词。”这或许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但比起张玮的话语,后者显得更加的质朴与清新。同时这也是南北乡土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的一个差异性。
郑先生是善于表现南方人的那种秉性的,“暮春摸鱼”是湘南人的童年,“摆碗筛茶”是湘南人的休闲方式,“妇女深夜踩纺车”则是湘南人的催眠曲。书中出现的“酿酒”“赶圩”“碾米”“补锅”等活动正是在湘南大地上流淌的歌声,也是属于湘南大地人民所专属的共同回忆。在这种共同的回忆中,自我与生存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不再盲目地追逐,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起来,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花费时间的消遣。所以整个作品呈现的是一种往昔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农村全景图。
二、“慢乡愁”下的“故乡家园”
在作品中,作者已然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故乡家园”,用一个乡里人“缱绻”的视角向我们去叙述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湘南景致,比如作者写道:“远处的山峰笼罩着云雾,山谷里的白云携带着村庄的炊烟,匆匆而过,像是梦幻般的羊群迁往那神秘的绿色之国。”再比如——“一声沉闷的声音,在无数次的冲压下,谷壳渐渐变成了细糠。”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湘南景致以及其中种种的风土人情如今多已消失不见,所以作者在重回故土的时候才会觉得怅然若失。故而,“乡愁”不仅成了游子心中失魂落魄又满怀期待的梦,也成为故土已逐渐消失其原有样貌、品性的故人的心声。
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去表达乡愁,更多的是为了重建乡愁。于是,作者写到过年的种种仪式,使人们在过年中寻找各自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样,作者也写到酿酒的各个步骤,稍有差池,一缸酒就会坏掉,使人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古老的精神。此书内容丰富,好像一张大网把家乡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在其中。通过这绵密且包含温情的文字,作者亲手将以往的故乡家园在纸上又重建了起来,他希望人们可以对这种场景有所好奇和触动,然后去继续绘就在某个时段业已颓落、暗淡的真实的故乡。
在某种意义上,书中的湘南大地不仅仅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沃土,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象征。相对于城市,乡土大地是质朴的、母性的象征,它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指代物,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汩汩流淌的情感。
作者描绘的是原始状态下的湘南乡村,村子里遵循的是依存古训沿袭下来的各种风俗传统与礼节。在那个古风遗存的社会,作者不留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一种原始动态的美,即使乡村的建筑是青砖黛瓦,即使村中尽是村妇农人,但作者重构的这片“故乡家园”仍然是极有灵性的。
三、“故乡家园”下的百种滋味
在作品中,作者赋予了故乡家园多种内涵。作者身上的文人气息与乡土气息在此聚合,使得作品酝酿出不同的滋味且显示出有韵味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能感受到故乡家园不知在某个时代已经开始呈现出颓落的状态,也许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幡然点醒,也许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的怅然若失,我们不自知地被时代的洪流裹胁着往前奔走,过去早已成为一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但是,这个时代需要一些声音,来惊醒一代人。在此书中,作者用其生活过的“滋味”,朝着即将轰然倒塌的家园发出呼喊声。
作者的乡愁并不单纯是为了展现背井离乡之人的疲态,他在里面将时间的开关锁闭其中,于是,这类乡愁就不仅带有地域限制,还展现了时间的限制。在《乡愁的滋味》中,捕鱼是用手,而不是用电击;喝茶更多的是为了聚在一起聊天,而不是用来品味;请客喝酒更是为了显示主人家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应酬。他在此处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乡愁,来回到一种更加质朴、更加本真的生活状态。
再者,在这本书中也衍生出了另一种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作者在故乡家园这一情感载体表现出自然万物与人类的一种和谐关系,这更像是我们未来理应看到的一幅现实图景。我们虽然有电脑,却无法感受到草长莺飞;虽然有科技,但却无法体会到春江水暖。我们还能从中体会到情感的热度,这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陌生感、疏离感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在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甚至连吃饭都是各家把各家的饭端到街上吃。人们生活中获取乐趣的方式也很多,粮食被虔诚地对待,作物更是经过精心栽培。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与那个空间存在而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的“滋味”,也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与警醒。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脚下踩着的那片土地,也不能忘记我们曾经脚踩着的那片土地,那是我们的生存之地,那就是我们的一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