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栉风沐雨铸辉煌教育强市奏华章

2022年0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改革开放40年永州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钟芳玲 通讯员 李正华 凌铭 何琪

图为我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现场


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近40年来,永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经过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经过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发展水平由曾经排名全省靠后的位置跃居到全省第一方阵,永州奏响了教育强市升级版的辉煌乐章。

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我市学前教育从1983年的63所幼儿园、295个学前班、1万余名在园在班幼儿发展到现在的1667所幼儿园,22.4万余名在园幼儿。近年来,我市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只实施了两期,正在进行第三期。其中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3.38%,列全省第四位,全市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占到总数的74.5%。


改革开放后,全市先后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东安县成为我市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县区,1998年我市全面实现“普九”,树起了我市教育发展史上一座宏伟的历史丰碑。新世纪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全面巩固“普九”成果,突出抓好教育均衡,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5%和1%以内,入学率均达99%以上。


改革开放后,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在学制上,经历了由两年改为三年的改革;在提升办学水平上,经历了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促进内涵发展的改革。通过改革,我市扩大了普通高中规模效益,集中了优质师资,全市高中教育办学实现了规范化、内涵化发展,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由八十年代初的2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万多人,高中学校由原来的50所整合成32所,省、市示范性高中增加到22所,占比例达68.8%。


我市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经验,2002年全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现场会在永州召开。今年,我市成立了职教集团,建立了政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院校牵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目前,全市中职学校36所,在校学生6.4万人,与普通高中齐头并进发展。


我市原来只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在校学生不足200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永州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有效解决了办学条件和随班就读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初步构建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相互衔接的普特融合特殊教育体系。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7所,就读的适龄残障儿童有近1000人,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20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永州高等教育抓住国家高校结构调整和高校扩招契机,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零陵师专升格为本科层次,改写了永州无本科大学的历史;先后建成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潇湘技师学院两所高职院校,改变我市无高职院校历史。当前,我市三所高校每年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人才1.1万人以上。正在建设中的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明年春季可正式招生,校额7000人,专门培养幼师和小学全科教师,为全省幼教和小学教育添砖加瓦。


我市民办教育发展较早,1980年,我国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乐天宇回到家乡,自费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拉开了我市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序幕。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多个文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499所,在校在园学生24.8万人,另有各类文化教育培训机构685个。

教育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全面推进教育督导。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督学责任区,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督导工作持续加强。2012年我市教育督导工作荣获全国教育督导战线先进,2017年东安县、新田县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平稳实施了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保障学生入学公平。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东安县的“协作型”教育集团在全省推介;蓝山县“9+3”职教办学模式、永州工贸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创新推进队伍管理。出台《永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永州市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和“教师跟着学生走、编制跟着教师走”的原则,实施教师“县管校聘”,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有效激活了教师管理体制。


科学推进安全管理。推进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和技术化,乡镇中心学校以上均配备专职保安和安保器械,校园监控全覆盖,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织密了校园安全网。今年,全省通报学生溺水情况,我市降幅全省最大,受到表扬。全市实现校车通达所有乡镇,宁远县、东安县校车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我市共立项建设省级平安校园先进县区10个,4个县通过第一轮验收,创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29所,市级安全文明校园200余所。

实现了三大跨越


学位建设实现新跨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将学位建设列为民生一号工程推进,今明两年我市采取新建一批、扩建一批、盘活一批、提质一批等方式,建设学位23.57万个。同时,我市严控入学年龄,规范招生行为,均衡教育资源,广泛听取意见,电脑抽签分流学生,公开新建学校安全检测结果,做到公平保障入学、公平实施分流。今年秋季,全市新增学位11.6万个,消除超大班额3345个,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市2018年消除大班额任务。今年全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副省长吴桂英充分肯定了我市学位建设经验;省委副书记乌兰作出专题批示,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永州经验;省教育厅评价我市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最重、站位最高、举措最全、考核最严、效果最佳、前景最好”。


教育扶贫实现新跨越。率先在全省建好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平台,录入近19万贫困学生信息,实现精准识贫与动态管理。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近5年,全市贫困家庭学生获资助116.27万人次,资助总额15.04亿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95万余人,贷款总额5.2亿元,贷款人数和贷款额度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到所有贫困县,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7万人。在全省率先制作教育惠民及减负政策明白卡,建立惠民信息查询平台,使各项教育扶贫惠民及减负政策家喻户晓。大刀阔斧整治和规范教辅材料征订及乱收费行为,全市教辅材料征订总量减少三分之二,每学期总额减少1.02亿元。2017年,全省教育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江华召开,教育扶贫做法和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全省教育扶贫考核我市位列第一。近期还开通了永州教育扶贫深度贫困学生社会资助网,贫困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家实行网上网下对接,成为全省教育首创。


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我市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抓好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市61所中小学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全国、全省举办的体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类学生竞赛中,我市获奖680余人次。近3年,全市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35个,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85%,毕业生就业率达97%。我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逐年攀升,从2009年的5900多人增加到今年的9800多人,实现连续九年高位增长。2018年高考,我市一本上线人数由2017年2700余人增长到4200余人,增幅53%,全省理科裸分700分以上前5名,永州市占3名。

补齐了四大短板


补齐了学校建设标准不高的短板。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办学基础薄弱,办学标准整体不高。近40年来,我市各级、各届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大手笔投入,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773所,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农村合格学校建设投入排全省第一。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全部实现了卫星或互联网接入,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设备率达84.63%。


补齐了教育品牌不强的短板。近40年来,我市先后建成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1所、市示范性普通高中11所;建设省级卓越中职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9所;培养和评选24所名校;永州四中跻身全省高中名校序列。创建省级课改样板校2所,市级样板校63所,冷水滩区马坪学校被誉为全省课改的一面旗帜,在全省第三届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


补齐师资水平不优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突出教师人才培养,通过高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统招、委培等途径,分配和招录了大批合格教师充实到学校,代课教师、民办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前,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超过99.2%。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四名”工程建设,共评选产生市级骨干教师644人,学科带头人222名,名师53名,名校长30名。培育了盘晓红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东安县大盛中心小学教师吴才有家庭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近5年,全市共培训教师4万余人次,培训人数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


补齐了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的短板。近年来,我市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文明校园创建等专题活动,创新开展“红色文化”、戏剧、演讲与口才进校园行动。近期我们还举行了演讲与口才和戏剧师资培训班,为全市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教师。我们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教育强市升级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永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