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乡警务改革撑起平安大“伞”——江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刘建能访谈

2022年0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 欧春涛)

江永县公安局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全县探索出了“4﹢x”社区警务和“一村一警”农村警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模式,为城乡辖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撑起了平安和谐“大伞”。日前,记者采访了江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刘建能。

记者:请您跟我们谈谈江永县是如何推出“4﹢x”社区警务和“一村一警”农村警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模式的?

刘建能:积极推广“4+X”社区警务“一村一警”工作,是我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具体举措,通过对城乡警务模式的改革,有效解决了城区巡逻防控力量分散,弥补了农村警力不足,延伸了城乡警务的触角,扩大了城乡警务工作的覆盖面,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4+x”和“一村一警”城乡警务新模式。

刘建能:创新“4+x”社区警务。“4”代表4种专门力量:每个社区选配1名民警、3名辅警,组建20人的治安防控队、12人的公益性岗位巡逻队。“x”代表社会各种资源:机关、社区干部职工、内部单位治保力量、社会保安力量、民情信息员、治安积极分子,各单位的技防、物防措施。实行社区民警专职化。社区民警不参加值班、不承担破案和打击任务,将“入户走访率、矛盾化解率、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辖区发案率、信息采集率、群众满意率”等“六率”作为评价社区民警工作的主要指标,并将旅业、网吧等管理权下放社区警务室。推行社区警务网格化。实行“社区—网格—楼栋长—信息员”四级管理。每个社区划分4-8个网格,每个网格选聘3-6个楼栋长,每个楼栋长发展2-5名治安信息员。楼栋长、信息员工作、奖励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推动社会联动常态化,每个网格由1名巡防民警、2-3名辅警负责巡防,统一组织调度网格内巡防力量。县委政法委和社区民警分别负责督导考核机关干部“红袖章”巡逻队、治安岗亭值守和公益性岗位巡逻队巡逻情况。

推行“一村一警”农村警务。向100个大村、治安复杂村、矛盾纠纷较多的村派出驻村民警,驻村民警兼任所驻村第一支书或村支两委班子副职。统一工作标准。每个行政村按一名村警、一本工作日记、一套工作台账、一块警务公示牌、一个警民联系箱和一块宣传橱窗的标准开展工作。派出所、局机关驻村民警每周、每月进村工作分别不少于1天、2天。明确工作职责。履行“八项职责”(即掌握社情民意、采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巡逻防范、实施治安管理、协查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当好“六大员”(即治安防范的组织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情报信息的采集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警务下沉的联络员、便民利民的服务员)。规范工作方法。实行“三六四”工作法(村有警务室/点、组有中心户、户有关系人;进村六必做、入户六必问、见人六必知;治安防范、法制宣传、服务群众、创建平安到村)。建立“一村一警”工作电子台账,开通工作专栏、创建微信群、村“平安QQ/微信”。严格工作考核。制定考评办法,设立专项考核奖,实行网上和现场考核。今年以来,已评选8名“村警之星”,通报批评、诫勉谈话4个单位、4名民警。

记者:实施“4+x”和“一村一警”的城乡警务新模式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建能:一是警民沟通渠道更畅通。通过实施“4+x”和“一村一警”工作,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成为群众的“自己人”,群众有困难都会打电话征询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的意见,积极向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提供线索。今年1-9月,城区立刑事案件192起,其中侵财性案件129起,同比分别下降16.5%、21.4%;农村刑事发案创近10年新低。

二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4+X”社区警务模式和“一村一警”工作的开展,使各项警务工作前移到了人民群众的“家门口”。据统计,开展“4+X”和“一村一警”警务机制以来,全县社区(驻村)民警共上门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327人,为群众申请办理低保手续46人,申请办理危房改造指标57户,为群众解决急事难事310多件。

三是激发民警工作热情,社区(驻村)民警作风实现了“大转变”。民警通过在社区及村警岗位的锻炼,接触了民生,锤炼了心智,增强了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群众工作技能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对做好群众工作信心更足。

四是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亲民爱民形象有“新提高”。社区(驻村)民警开展了“结穷亲、交民友”等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拉家常、谈心等方式,为群众解决很多实际困难,加深了与群众的血肉感情,展现了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