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至痴迷石点头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文三毛

几年前,我在《千古之谜,潇湘奇观》一书中读到一篇题为《闻名遐迩祁阳砚》的文章,深为作者对祁阳砚的透彻了解、精辟论述和深切关注而叹服。其时,我尚不知作者龙超为何许人,后来与龙谦益有了接触,才知道龙谦益又名龙超,他与祁阳砚的点点滴滴也逐渐在我的心里变得灵动、鲜活起来。

与砚结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砚作为我国独有的研墨和调色器具,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古人论列笔、墨、纸、砚时,常把砚视为“文房四宝”之首。正如北宋学者、诗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所强调:“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在文风鼎盛、物华天宝的湖南,玩砚、赏砚、藏砚人一直挚爱并首推祁阳砚。祁阳砚自唐朝以迄于今,与端砚、歙砚等四大名砚一起归于名砚之列。著名作家、收藏家刘鸿伏在《湖南砚石三绝》一文中,将祁阳石与浏阳菊花石、湘西乾城水冲石相提并论,认为“以观赏和实用标准衡量之,实不逊色于端石、歙石这类名品,不过名声不显于世罢了。”

我曾经笑问龙谦益:“你是零陵人,何故与祁阳砚结下不解之缘?”他告诉我,他在读小学时,就在家人的熏陶下对“文房四宝”有所接触。后来读大学和硕士,学的是设计艺术专业,故对砚特别垂青。而他正式与砚结缘并进而爱上祁阳砚,乃肇始于1996年。那年初夏,他去风景奇绝的安徽黄山写生,在屯溪老街无意间接触了歙砚雕刻厂家的一位雕刻师傅。为了看师傅雕刻砚台,龙谦益站在原地看了一整天。师傅见他兴致很高,又是画画的,便很热情地把砚台的采石、切坯、设计、雕刻、打磨及包装等整个制作流程详细地演述了一遍。写生结束后,龙谦益征得带队老师的许允,特意留下来跟师傅学了两天雕刻。从此,龙谦益与砚台朝夕与共,形影不离。

离开黄山后不久,龙谦益在湖南遇到了一位资深的古玩收藏家,收藏了很多祁阳石雕砚台和插屏,精巧雅致,美轮美奂。在龙谦益看来,他在学校学了数年的工艺美术,古今中外的书籍读了一大堆,还不如这一眼更让他震撼。这些藏品,激发他萌生了“学工艺美术不如做工艺美术”的想法。

多方寻石

数年前的一天,龙谦益在福建寻觅良石时偶遇日本、新加坡的两名砚台收藏家。他们得知龙谦益是湖南永州人,就说起了湖南历史上最出名的祁阳砚来。他们娓娓而谈,对祁阳砚如数家珍。他想:作为一名永州人,身边有这么名贵的砚石,连外国人也晓得,自己竟然一无所知,岂不愧煞!于是,他查阅了《湖南通志》、《祁阳县志》、《浯溪考》等大量史实,其结果令他振奋:祁阳石坚实细腻,温润如玉,用其琢制成砚台,肌理莹彻,发墨如油,下笔无声,磨墨易浓而不易干,荡笔提锋而不损毫,位列“湖南四大名砚”之首。在永州古代历史上,怀素、柳宗元、何绍基、杨翰等都使用过祁阳砚,清朝重臣、祁阳人陈大受曾精选数方祁阳砚送与乾隆,深得乾隆喜爱,遂将祁阳砚列为贡品。当代名人李达等也使用过祁阳砚。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数方品质上乘的祁阳砚。

祁阳砚始于唐宋,兴于明朝,盛于清朝,在此期间,祁阳砚一直是湖南的官砚。由于历史原因,祁阳石在民国时期几乎开采殆尽,故有“祁阳石孰为难得,今已绝迹”之说。改革开放后,曾有海内外数十位书画家、收藏家到祁阳寻石觅砚,均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对砚石的渴求和强烈的责任感,龙谦益先后三十余次走进深山旷野,除花费时间和精力,经历危险是常有之事。2004年夏天,他与广东肇庆的端砚大师窦建龙和江西婺源的歙砚大师符新辉等石友在祁阳挂榜山太白峰寻石,其中一位石友沿着矿带寻石,长时间未见返回,令他们心急如焚。三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那位石友。原来大家都迷失方向了。此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迷失方向的山头半山腰的地方,竟然就是古时开采石料的石坑!

2007年,龙谦益与窦建龙、符新辉等结伴,再次踏进了祁阳的山野,经过二十多日的走访、寻找、比较、试刻,终于觅得良石两方,设计雕刻了“恩院风荷”和“花开富贵”两砚,并参加“2008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暨优秀作品展”活动。凭借祁阳石良好的材质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获得了该活动全国最高奖。沉寂数百年的文化名品——祁阳砚,终于又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

精心雕砚

龙谦益擅长石雕砚台、石雕摆件、石雕插屏、石雕茶盘等传统工艺美术设计雕刻以及产品包装、广告画册、标志等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作为自民国以后重新挖掘、整理、创新、传承祁阳石雕的首批艺人之一,他将祁阳石雕这一传统的文化名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特别是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对石雕石砚,龙谦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他主张做砚先做人,雕石先读石。对获得的每一块石料,他先是仔细端详,认真揣摩,然后根据其形状、大小、花纹、肌理,看它适合什么样式的雕刻图形,进行构思和设计,再精雕细刻。他认为创意是砚的灵魂,应因材施艺而不可用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强加于砚石,创作理念为半留本色少雕为佳,雕似未雕,不雕胜雕,人石合一,自然天成。因此,他设计雕刻的石艺总是神形俱备,别具匠心。祁阳石有一种石料紫色偏红,2013年,为配合庆祝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他精心设计了《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语录》等一系列“红色题材”的石雕作品,社会影响极好。

如今,龙谦益经营祁阳砚已有七个年头了。祁阳砚断代那近百年里,没有传承的史实,他决心把它重新拾起来,静下心来设计出好作品,去全国各地参赛,让社会看到精品祁阳砚的实力。面对永州做祁阳砚尚不足一百人的小规模,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2008年8月,龙谦益创办的“谦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他自己担任设计总监,窦建龙等担任雕刻师,并诚邀省内外工艺美术界、收藏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工艺美术大师作指导,使搜集、挖掘、整理、研制、开发和传播祁阳砚等湖湘石雕工艺的事业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近年,龙谦益的石雕砚台及摆件、插屏等作品已有一百余方走向了上海、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获各类奖项十余项。其中包括——

石雕摆件《桃花源里人家》,获2012湖南省第四届艺术节金奖;

石雕砚台《恩院风荷》,获2012湖南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

石雕插屏《潇湘源》,获2010年湖南省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创意奖;

石雕摆件《荔枝》,获2009年湖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

石雕砚台《明月松间照》,获2008年湖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

注重特色

龙谦益曾说:“祁阳石砚不仅仅是中国的一种名砚,更是一种文化的凝结点,特别是湖湘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点。狭义一点讲,祁阳石砚是永州这本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篇章。”在他眼里,祁阳砚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收藏元素,更是一种永州乃至湖南、中国的文化名片!他利用石砚雕刻这个平台,着力弘扬湖湘文化尤其是永州文化。他的砚雕作品如永州八景、永州风土人情、永州自然风光、女书等,让人们在品味石砚艺术的同时尽情领略永州文化的神韵。

龙谦益是湖南“湘砚”研究发起人之一,他在祁阳砚雕刻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祁阳砚文化,并在各种场合和媒体不遗余力地传播、推介祁阳砚文化,被誉为“民国后重塑祁阳砚文化第一人”。目前,全国重视并擅长雕刻技艺的人很多,但是从事砚台理论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导致出现了“会雕的人不会设计、不会总结,会设计、会总结的人不去雕刻”的奇怪现象。龙谦益指出: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总想到赚钱,是提高不了祁阳砚品质的。从发现祁阳砚石至今,他已经撰写、发表了《湖南名砚——祁阳砚初探》、《祁阳砚的前世今生》等数篇关于祁阳砚的论文,在他看来,祁阳砚的雕刻和销售固然重要,但祁阳砚的文化传承才是更深远、更值得付出心血的事情。

明朝著名散文家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正是因为龙谦益痴爱于石,迷醉于砚,有着异乎常人的“深情”,我以与他成为朋友而感到荣幸。在赠送给他的一副嵌名联中,我这样写道:秉慎持谦,学臻博洽山藏玉;

集思广益,情至痴迷石点头。

希望更多人来共创祁阳砚文化更美好的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