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化蛹成蝶——双牌县泷泊林场以改革促发展纪实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夏雨 张居龙)双牌泷泊林场始建于1975年9月,建场之初是一个集体性质的林场。曾经走过一段辉煌岁月,当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陷入了运转艰难、职工贫困、债务沉重、矛盾突出的境地,濒临倒闭。2009年,在省林业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泷泊林场被纳入国有林场行业管理,享受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该场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开启了林场人心稳、生产旺、活力强、前景广的崭新局面,实现了一次化蛹成蝶的生动蜕变。林场运转由“困”到“顺”。前些年,由于收支矛盾突出,林场每年林木砍伐和林木资产变现收入仅为200万元左右,财政异常紧张,负有1300多万元债务,运转几近瘫痪,干部都不愿意到这里任职。被纳入国有林场行业管理后,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2009年,成功剥离农行不良贷款723万元,剥离世行造林贷款68万元,目前已基本摆脱了沉重的债务包袱。2014年1月至11月,林场财政收入达到872万元,比改革前增长400%,修缮了办公场所,建起了职工食堂,单位运转步入正轨,对外形象大为改观。今年9月被正式批准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场,成为永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示范林场。林业生产由“衰”到“兴”。前些年,林场为保生存、保稳定而疲于应付,既无多少财力也无多少精力用于林业生产,每年营林生产投入仅20万元左右,面临着产大于出、竭泽而渔、坐吃山空的危险。改革后,国家每年可返回林场育林金近百万元,并给予了木材生产成品油补贴、税改补贴、林区危旧房改造、贫困国有林场扶贫项目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扶持。依靠这些宝贵的资金,近三年,林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实施测土配方,实行营林生产承包制,培育无节良材,实行优良更替,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果木林等林木,完成荒山新造林1.5万亩,基地更新造林1万亩,杉、松、荷木育苗共计120亩,中幼林抚育10万亩次,抚育亩次之多创历史之最,推动林场迈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资源保护由“乱”到“治”。前些年,为保银行利息、生产支出、职工工资等刚性支出,林场每年至少采伐林木2万立方米以上,陷入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纳入行业管理后,林木采伐更科学、更理性、更节制,每年采伐林木约7000立方米,林地得以有效休养生息。同时,建立护林标准点,组建护林巡逻队和扑火专业队,盗伐林木现象得到制止,连续4年无重大火情、火警。林场经营林地的成林面积由三年前的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

13万亩。职工生活由“贫”到“富”。前些年,林场职工每月只能领取280元的生活费,社会保障全无,100多名年轻职工被迫外出务工,留下一些年纪大的职工,靠打零工、搞搬运、收破烂补贴家用,起早摸黑,艰苦度日,吃饭难、穿衣难、看病难的问题十分普遍。纳入行业管理后,林场财力逐渐宽松,在岗人员工资收入逐步提高,接近了全县干部职工收入的中等水平。同时,林场还出资为全体职工缴纳了“五大保险”,对年老体弱、年满45岁女职工和年满50岁的男职工及在职离岗人员发放了基本的生活费,逢年过节送钱送物体恤慰问。2010年,林场被纳入全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范围,全场222户职工住房难问题即将得到解决,干部职工对林场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干事创业热情明显增强。

各类矛盾由“多”到“少”。前些年,由于林场管理经营陷入困境,林场班子威信日下,广大职工人心涣散,各种诉求接连不断,经常发生职工集体上街阻路、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等矛盾,要求解决养老保险等问题,林场成了各种矛盾聚集的“是非之地”、人人怕接手的“烫手山芋”。纳入国有林场行业管理后,林场大力推进人事体制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把人力资源向生产一线倾斜,每个工区管理人员由以前的7至8人精简为1至2人,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把节约出来的资金更多用于提高职工待遇、解决社会保障、扶助困难职工,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广大职工心更齐、气更顺,各种诉求大幅减少,近两年没有发生一起到县委县政府上访和上街阻路现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