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第一中学 周彩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我们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个体阅读回归课堂,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回归课堂。可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十分盛行。学校、老师,迫于高考压力,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满堂灌”模式。甚至有的老师一节课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可是下面的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老师的体验代替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独特感悟,表面上讲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而实际收效甚微。因为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过,又怎能理解老师的分析,更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的感悟了。这种课堂就像一个流水线的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学生的个性解读,独特感受。使意蕴丰富的语文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语文开放性的特点被僵化。学生融入课文、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破坏了。即便是有的老师想“以学生为主”,也给了一定的阅读时间,可是由于阅读设计的不合理,最终也只能是老师代劳了。那么该怎样进行阅读设计,让阅读教学回归高中课堂,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回归呢?本文主要从课堂的阅读篇目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作简略的分析。
阅读篇目的设计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每个单元按照相同的类型选编三篇文章。老师要先将该单元的所有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选出最能代表本单元体裁特色、最有技巧特点的文章作为精讲课文,其余为略讲课文。精讲课文的阅读时间应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要处理好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读”)的关系。比如,在赏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叠词和用得精当的词语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这些语段,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领悟。“读”是学生与课本、作者之间的多重沟通,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作品独特的个性解读。通过反复的“读”,学生才能领悟到
“脉脉”“曲曲折折”等叠词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才能真正明白“袅娜”、“羞涩”展现荷花的不同的美。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获取真知,老师的点拨才能真正水到渠成。略讲篇目的阅读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二。这种课,老师课前得多下功夫,针对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与技巧盲点,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和巩固这个单元的概念性、技巧性的知识。这种“以问促读”的形式,把舞台交给学生,老师就做好“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广泛的交流来获取真知,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还应安排一定量的作业来检查和夯实知识点。课外阅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书籍种类多,范围宽,如何开展好课外阅读呢?高中生学业重,时间少,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老师应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规划安排。根据每一个学期的教材内容,选取与教材相关联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所选作品要在体裁、艺术水准等方面与教材相似。通过这样的阅读补充,巩固了他们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必修二第一个单元安排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这三篇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写景精妙、意蕴深厚、语言优美。于是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后,我就印发了《秋声赋》与《赤壁赋》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对“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用课内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为了有效地落实课外阅读,教师还必须安排一个合适时间,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予以展示、分享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要进行自主阅读,个性解读,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不然,课外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
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同体裁的课文,阅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予以指导点拨。文学作品的阅读,老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等信息,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生活体验去赏析作品,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多向交流,进而形成个性的感悟。这样的阅读才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合理的分析。论述类作品的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把握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体的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观点、价值取向、意义和影响等信息。
阅读效果的评价 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关注阅读心里的独特性。教师要有一颗“海纳百川”之心,既要表扬符合主流思想的理解,又要肯定独特的个性感悟,既能抓住学生一闪而逝的智慧火花,又能睿智地引导偏离主流的错误思想。老师要有包容之心,允许学生说“我不同意”“我个人认为”,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阅读的兴趣。对于教师,既能走进教参,又能走出教参,能综合分析形成独特视角的“一家之言”,这样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解读时,应以鼓励、赏识为主。语文是旖旎的风景,它美妙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甘醇的美酒,芳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只有深入其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品味得到字里行间的韵味。“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语文本性的无形伤害。只有阅读回归课堂,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才能发现语文的美丽,只有阅读回归课堂,让学生自主地读,独特地悟,才能发现语文是灵动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