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
天高云淡的深秋,一群人去朋友老家的瑶乡吃土菜。
晚饭的主菜之一是野蜂蛹,一种当地人称其为“鬼头蜂”的蛹,味美无比,营养至极。舌尖的享受于我们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于是盛满欢笑与兴奋的车辆乐颠颠地冲上前往瑶乡的盘旋山路。山路百转千回,车依山旋转前行,车窗外峰峦叠翠的风景如幻灯片般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又缓缓从眼前掠过。
深秋的午后,四周一片宁静,路旁流水潺潺,偶尔能听到几声从山林深处传来的鸟鸣,阵阵桂花清香飘入鼻尖。多日来为琐事奔忙的烦燥心情忽地清朗起来,心底沉积的灰暗消逝无存。不知道是因为心情好,还是空气清新,我竟没有往日的晕车反应。
车停在公路旁的一处空坪上。旁边一个小池塘神奇地从对面一户人家的院墙脚下穿过通到院内。抬头一看,青砖铁门,院门高耸,门楼上挂了两个大大的红灯笼,很气派。有人大声喊:这是哪个地主家的院子吧。这里,就是朋友家。
推开门,满院清香。院墙环绕着三层的小洋楼,如同一个大手笔的怀抱。宽大的院内错落有致地立着枫树、桂树。枫叶未红,还是满树苍翠清涩,桂叶绿得深沉,从叶丛间隙温柔地捧出一簇簇嫩黄的香郁的小花儿。另有几株,树叶长长细细,是这里瑶山特有的珍稀树种红豆彬,形姿俊美。树旁都绕了一株看椒,或青或红,一串串挂在枝头。秋风吹过轻轻摇摆着,如同可爱的小风铃。院的一角有两个凉棚,下面堆了很多蜂箱。原来朋友的父母退休后烦于城市嘈杂,就决定长住在这宁静秀丽的山脚下颐养天年,养鱼弄蜂,植树种菜,其乐融融。那个与院外池塘相通的内池塘里满是快乐游摆着的鱼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看着眼前的情景,忍不住想起辛弃疾所描述的“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情景。像古代隐士那样,在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居所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世无争,与挚爱执手相看,成说生死,也未必不是另一种幸福人生。
有一间小房是专门用来熏腊肉的,里面摆放了很多木柴和挂着的麻绳铁钩。听说瑶家人家家户户如此,过年时杀掉自家养的猪,将整头猪肉全部熏成香喷喷的熏腊肉。腊肉房外面的走廊上有一个土灶,架了一顶大锅,是平时用来蒸米酒的。瑶家人不但喝酒厉害,蒸米酒的技术也一流,独特的工艺和独特的水酿出的农家米酒浓而不腻,香而不稠,清而不淡。据说这蒸米酒的独特技术和配方多年来概不外传,只有本瑶寨的人才可得其真传。
从小门出院,眼前是另一个纯美的世界。不远处是一座如屏高山,竹树丛绕,山脚下开满了许多粉紫黄绿的野花,缤纷绚丽。几处晚熟的稻谷在灿烂秋阳下闪着灿灿的金光,似乎想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从上至下,由深到浅;自下而上,由暖至冷。映于眼帘的景象如同一幅自然和谐的渐变构成油彩画,层次清晰,用色明快,构图精巧。
瑶乡人果真如传说中一般好客,小朋友都很热情。不远处两个逮蛐蛐的小男孩,约摸八九岁,看到我们捧着相机拍对面的风景,很热情地走近,爽快地答应当我们的向导。于是,三个大人欣然跟在俩小孩后面。越过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一条溪流拦住了去路。小向导利索地卷起裤腿,脱了鞋,踏进冰凉的水中。见我犹豫着,小向导指了指于溪中露出一角的石头:那石头可以当桥!于是以鹤的姿态踩着这简陋的“桥”战战兢兢奔到对岸。
秋风拂过,月桂的芳香,野花的芬郁,泥土的清香,夹杂着稻香,徐徐扑面。抬头望见瑶山上的竹高高直立,路口的竹尤其高,只是大多都作弯腰状向路口的方向倾斜,不知道它们是为了抢住有利位置享受充沛的阳光雨露,还是偷看公路上的热闹以排解深山孤寂。通向山顶的逶迤小路上,两矮三高的身影成了向上向前移动的五条斜线。两位朋友没多久就窜到了半山腰,正专注的捕捉风景按动快门。很少走山路的我远远地落在后面,忽然灵机一动,折了一根稍粗的枝条当拐杖,很快赶了上去。
沿途灌木丛生,粗壮的,瘦弱的,直的,弯的,枝叶藤条都很调皮,不时拉着我们的衣角,似乎要玩耍够了才肯让我们爬上山顶。竹丛在秋风中浅唱低吟起来,如笛似瑟,缠绵悠扬。闭上眼,阵阵绿叶青草的清新气息拂过面颊,心底最柔弱的地方便被轻轻弹了一下,牵出无限遐思来,诗意而浪漫,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再往上爬,是一段长长密密的树林,高木林立,枝叶细缝间间或射出斑驳的光与影,如同一个阴凉的长隧道。隧道里阵阵鸟鸣在耳边盘旋,清脆而空灵。被山里人踩出的小径又细又陡,我害怕摔倒,走一小段就牢牢抓住旁边的树。走过了最难走的一段,一条潺潺溪流在脚旁流过。沾了水轻轻扑在脸上,深深吸一口丛林的空气,纯净清新,顿觉神清气爽。想起以前曾在淘宝上看到有人叫卖深山绿色空气,不是因店主的奇思妙策高人一筹,而是深感瑶山的纯净空气难再得。平日在闹市街区匆忙行走,呼吸着污浊空气,偶尔寄情山水,徜徉于山林美景之中,呼吸着深山纯净的空气,会生出一种浓浓的幸福感,舍不得离开。脑际也轻轻飘过王维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到了山顶,豁然开朗,天却已黄昏,还下起了小雨。山下是一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山下灰蒙蒙的一片,山脚下的河流,远处的群山田野村庄都笼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空气清凉湿润,秋天的萧瑟清冷似乎浓了几分。眼前是一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的秋景了。
下了山,还没进院已闻见一股令人馋涎欲滴的香味,原来是土灶上正煮着狗肉。也坐在灶前学他们烧火,丢进一些树枝和竹枝,火苗在灶膛里窜着,全身都暖和起来。被雨淋湿的头发和外套早已干透,却眷恋着这里的温暖不愿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不停地摆弄着柴火。也许人总是在寒冷之时才会更觉温暖的好处吧。
晚餐非常丰盛,桌上摆了三大盆瑶山羊肉,两大盘腰果爆蜂蛹,还有瑶山土鸡煨汤,自养的鲤鱼,自挖的竹笋,自种绿色食品老南瓜,白萝卜,碎辣椒等。满满两大桌,无一不是纯正的绿色土菜。因为味美,因为不用讲究诸多饭桌礼仪,大家都吃得舒心自在。在秋天,吃着秋天土灶烹出的羊肉,尝着秋天成熟的蔬果,喝着秋天酿的米酒,感受的全是秋天的况味。喝到半醉时,正是苏轼笔下“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的境界,半酣之际,不思钱粮之多寡,不思身份之显卑,不减兴致,不放行骸。身心俱沉迷于瑶乡的风情之中,舌尖尽是这瑶乡秋天的味道。
半轮明月升起,夜临。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世外桃源般的锦绣瑶乡,离开了这块宁静秀美的土地。瑶乡却没有远离我们,它独特的秋韵仍深深刻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在记忆深处,久久不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