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梁伟红
本报(记者 文柯亲 通讯员 周新松)在人杰地灵的永州市及周围,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打不过东安”,说的就是东安武术,而江东文武学校就是振兴东安武术,传承武术之乡美誉的中流砥柱。记者今天就带领大家走进东安县江东文武学校。东安武术源远流长,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东安,群众性的练武强身之风遍及全县。该校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公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优秀教师40余名,国家一级武术教练员20余名。多年来,该校秉承“文武兼修、知行合一、挖掘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巩固东安“全国武术之乡”成果;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为根,以文为主,以武为辅”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园美景如诗如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先后被永州市教育局评为“永州市先进民办学校”,被省体育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该校武术比赛班、龙狮特训班,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比赛,获得金牌达158枚,银牌、铜牌更是数不胜数。如在2011年11月“湖南省首届武术节”中获16金4银;在2012年4月“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获14金8银,团体总分第一;在2013年“殷理基”杯湖南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市州队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2014年7月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在东安隆重举行,学校获银牌5枚,进入全国十强行列。因此,湖南卫视、湖南国际频道、湖南教育台、永州日报社、永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纷纷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校长梁伟红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湖南武林百杰、永州市武协主席、东安县政协委员,1998年为弘扬东安武术,创办了该校,当时校址位于端桥铺镇农民中专,2000年迁至鹿马桥三口塘小学,2007年又搬到了县城原茶源中心小学,这里是“江东校园文化”的发祥地。“学武先学做人,习武先习德,练功必练忍”。梁校长经常这样训导学生。学武先学会做人,这是武术教练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学生非常崇拜武术教练员,因此,该校严格选拔和考核教练员。并把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交给教练员。学生请假、双休日活动安排、寄宿生放学后武训、就寝、“两操”、集会都由教练员负责。学生从教练员身上学会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他们外表刚强,内心却很温柔,从不张扬、从不以武欺人,而是乐于助人。学生不仅非常崇拜武术教练员,同时也很敬重文化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因此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至少联系家长一次,向家长反映情况,让家长加入到教书育人的队伍中来。学校还实行班主任坐堂制度,班主任双休日到校值班制度,班主任与学生谈心制度,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这些措施有效的预防了因学生顽皮、任性、上网、打架斗殴等引发的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德育工作方面,该校充分利用周会、班会和大集会宣讲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品德课老师为龙头,全校联动,通过墙报、广播、专栏等形式加以宣传,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张扬正气。该校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求知修身健体全方位成长”的办学模式,外面不良风气对教学无法产生干扰和影响,弟子大多品学兼优。另外,由于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年级、学生差异性很大,有学文不学武的,有学武不学文的,亦有文武兼学的,所以各班级文化课老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需求设计教案加以传授,学生个个易学、乐学,促进了学校课改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去年的期末考试中,六年级升本县澄江中学3人,占10%,九年级3位同学以武术特长保送升入长沙麓山国际学校。近年来,共向各大院校输送运动员近200余名,培养武术教练、保安达6000余人,学生参军入伍个个体魄强健,能文能武,很多成为了部队的尖兵。多年来,东安江东文武学校在一次次风雨磨砺中崛起,从当初的一叶扁舟到今天的一艘巨舰,打造出了世人瞩目的文武学校品牌,完成了从文武学校向以文为主,以武术、艺术为特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美蜕变。我们相信,该校全体师生将顽强拼搏,披荆斩棘,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开拓,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