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香飘瑶都

2022年0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夫妻香,香更“香”。义崇友夫妻精心选香。

本报(记者 欧显庭 欧春涛 通讯员 杨丁香 蒋江平)红袖添香、香烟入画、焚香弹琴……曾几何时,这些动人心魄的国学精粹成了遥远的记忆。悠久的香文化,在现代都市似乎已经逐渐淡化。

如今,在香菇、香柑、香梨、香椒等以“香”闻名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又添一丁——“瑶香”。听闻江华制香产业目前已经是全国第四大基地,而且大有跨越超赶之势。11月24日大早,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江华桥市乡大鱼塘村制香基地去感受历久弥新的“香韵”。桥市乡党委书记陈葳是江华制香业的发起人之一,对瑶香情有独钟。在去往大鱼塘的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念起“香经”。目前,江华共有制香企业250家,主要分布在包括桥市在内的8个乡镇。制香企业设备540余台,从业人员3200余人,年产值近10亿元,销售产品覆盖长江以南,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桥市乡大鱼塘村是全县最具规模的制香基地,去年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由家庭作坊转变成基地集中生产,公司统一销售,产品也由单一的竹签棍香发展到线香、盘香、熏香、工艺香等多个品种。今年年初,村里还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了大鱼塘制香公司,并注册了‘塘香’牌香。”谈及瑶香,陈葳满脸兴奋。行走在大鱼塘村鸡犬相闻的乡间小道上,只见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两旁绿木丛生,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村支书程礼云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大鱼塘村的发展史:“据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非河非海的鱼塘里捕到一条上百斤的大鱼,大家认定这是一个年年有鱼(余)并能让自己和子孙后代安身立命的风水宝地。大鱼塘的村名由此而来。”事实证明祖先的眼光很不错。如今,作为全县制香专业示范村的大鱼塘,现登记有意向入驻基地的企业13家,年产值将达到450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260余人。2013年,全村制香产业销售额400万元以上,纯利润达120万元。走出村头,几栋白墙绿瓦的厂房屹立在我们眼前。走进制香作坊,香烟袅袅

,香气扑鼻,村民们正在熟练地拨弄着香料、制香、晒香……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没办法,订单多,得日夜赶工才能按时交货。”第一家制香企业的女主人李艳红笑呵呵地告诉我们,显然,忙碌的工作带给她的不是劳累而是劳动收获的愉悦。“我们家两台制香机刚买回不到一个月,一起花了4万余元,政府就补贴了1万元,营业执照也是工商局上门办理的。如今不是愁销路,而是愁人手、愁产量啊,我得赶紧讨个儿媳妇回来帮忙才好!”李艳红一番话让正在晒香的大儿子红了脸,也让大家乐开了怀。相比刚开工没多久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的李艳红家,隔壁的义崇友家则是一番井然有序的景象:屋内摆满了已经包装好等待装箱的佛香,以及各式各样供客商挑选的样香,屋角处有袅袅升起的烟雾,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我们自己制香,闻着这个檀香味,心情才会愉悦。我们不仅是制香的工人,更加要争当香文化的传播者。”义崇友的话令我们动容。更让我们兴奋的是,义崇友家还有一位远道而来订购佛香的客商,看见我们,客商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老义是我的老朋友了,他的香质量好,香味独特,好销得很!”乡党委书记陈葳在一旁接过话茬:“现在我们县里出台了许多制香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每台机器补贴5000元,比如制香基地的三通一平,营业执照的上门办理等等,政府都及时兑现,力争让全县摆脱作坊式生产模式,向规模生产方向发展,把这个小行业做出大文章。大鱼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个企业集中到基地生产,强强联手,统一用“塘香”牌商标,集中力度推广和宣传塘香牌商标,发挥品牌作用,使大鱼塘香文化底蕴更深厚且可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相信,从今往后,大鱼塘不仅年年有余,还会成为真正的香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