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袁忠民)对于梁衡,只要喜欢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梁衡是一位“大家”,就是大作家、大记者、大新闻理论家……
2013年11月上旬,我参加了新湘评论杂志在韶山举行的通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梁老的讲课,使我真正领略了这位“大家”的神韵与风采。
其实,对于梁老,我“认识”在20年前。
初识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新闻书:《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的内心独白》,作者梁衡。上世纪90年代前叶,我在原县级永州市的报社工作。1993年末报社领导买了一摞新闻书回来,发给每人一本。这是梁衡的《没有新闻的角落》,32开本,1993年8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我捧在手上,被它深深吸引住,成为我的工作必备书。这时的梁衡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这本书是他在光明日报工作时的重点新闻作品结集,有消息、通讯、记者来信、报告文学、体验与研究等等,共收集各类作品近80件,附有独白41篇。这些独白,结合实践,发自内心,亲切感人,或记叙新闻的采写经过,或补充原稿的背景,或总结写作的技巧,很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书中写的:“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出门去就是要能拿出东西来。”他告诫新闻人:“采访是一种很苦的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和贪婪的意念,便会平庸终生,一无所获。”这是他的实践总结,情真意切,对我的教育很大,使我懂得了作为新闻人应具备素质与责任。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发表于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的《晋祠》。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我被他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艺术天赋所折服。难怪,《晋祠》被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没有新闻的角落》不是一本简单的新闻作品集结,而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人生感慨录和新闻教科书。正因此,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后,曾再版、重印13次,其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可见一斑。
永州之野:山西老乡拜柳子
永州有个柳子庙,闻名遐迩。
柳子庙是永州人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而建的。2001年12月9日,梁衡踏上了永州,走进了位于零陵河西的柳子庙,他来拜谒柳宗元——这是我从永州日报副总编、高级记者蒋剑翔采写的通讯《梁衡:永州之野与柳子对话》中得知的。这篇洋洋洒洒近54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01年12月22日《永州日报》头版整版,详细记述了梁衡追寻柳子足迹的点滴。
其实,梁衡与柳宗元是山西老乡。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柳宗元于公元805年-815年被贬永州10年,任永州司马,在永州写了近500篇文章,占其一生文学作品的80%以上。而1200多年后的梁衡,山西藿州人,1946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博士生导师。出版散文集、科学史、写作研究集、政论集等专著多部及《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其作品除《晋祠》外,还有《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多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他开创了政治散文写作的先河。
柳宗元与梁衡,皆为山西人,一古一今,皆为大名家。
那次在永州,梁衡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柳子庙,拜谒了柳子塑像,看了愚溪,游览了朝阳岩,考察了潇湘二水和蘋岛。每到一处,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一丝不苟地寻觅每一个美的存在、美的细节”,还说,“这地方值得回忆!”梁衡一边参观考察,一边认真思考。他对陪同的市、区领导说,柳宗元在永州生活10年,是永州的一笔宝贵财富,要认真加以研究、开发和保护,增强名人意识,炒热柳宗元,炒热永州文化。他还建议永州尽快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尽快恢复和开发“永州八记”遗址,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
言之谆谆,语重心长。
值得欣慰的是,永州人记下了梁衡的教诲。12年来,永州不断突出宣传柳子和柳子文化,在文化旅游工作中坚持打好柳子牌,已经卓有成效。近年来,零陵的文化旅游人数与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13年,实现接待旅游人数29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34%……
2005年,蒋剑翔出版杂文作品集《两副面孔》,《梁衡:永州之野与柳子对话》一文选在作品集其首。梁衡应邀为之作序:《喜看新闻有新人》,详述了与蒋剑翔的认识过程并对其杂文作品给予了点评,称“剑翔同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看得出,梁衡是位热心人,很看重下一代。
“大家”风采:让人掩卷深思
因为对梁老的敬仰与崇拜,多年来,我十分喜欢阅读他的文章。许多发表在《人民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上的文章,特别是政治散文,只要见到,我是不会放弃的,漫品细读,感觉韵味十足。对于有些文章,我还将它剪贴下来,收藏起来,作为范文,随时打开来学习。如《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红毛线,蓝毛线》、《文章大家毛泽东》、《平塘藏字石记》,等等。我已剪辑梁老的文章30多篇。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我还读到了《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第7版梁衡的政治散文《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读到了《新湘评论》上的《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梁老的文章,写得很自然,充满激情,朴实无华,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是真情的流露。他是将思想转化为文字,也将政治转化为文字,很容易理解,也很让人掩卷深思。
读梁老的文章,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思想的洗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