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和胜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是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产业,也是医药产业中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在医药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今年上半年,我县远赴郴州安仁和江西樟树等地考察当地中医药产业,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发展中医药产业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安仁、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效和主要做法
(一)发展成效
1、种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郴州市安仁县自2011年以来,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8000亩,建成了2000亩的“神农百草园”。樟树市拥有中药材总面种18万亩,建立了江西省首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吴城乡庙前黄栀子中药材种植基地,庆仁中药饮片工作制定了黄栀子种植国家技术标准,正在进行推广示范。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已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生产企业多,科研实力强。目前,樟树市有医药生产企业108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10家,其中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成功上市。全市共有药业产业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才400余人,有2家专职药品、保健品开发研究企业,仁和集团、药都仁和制药、江西德上等3家企业被评为江西省创新型企业,仁和集团还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江西省专利实施示范企业。
3、品牌效应好,创税能力强。樟树市医药企业拥用中国驰名商标4件,江西省著名商标48件。2008年,该市医药产业集群荣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县域产业集群。2013年7月,樟树正式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药都称号,成为我国唯一被权威部门认定为“中国药都”的县市。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2013年实现交易额18.1亿元。2013年,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8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全行业实现税收2.99亿元。(二)主要做法
1、组织保障。安仁、樟树两地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将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打造,均成立了由书记任顾问、县(市)长任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由一名县级领导专抓,抽调专人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全权负责全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充分有力的保障。
2、规划引领。安仁县围绕打造“天下第一福地,神农故郡安仁”的目标,制定了全县中药材和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群,建成了神农湖、神乐园等文化旅游设施,推动中医药文化和神农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樟树市出台了《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樟树药都医药物流园,致力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3、政策扶持。安仁县出台具体政策,整合涉农资金,统一购置种苗,免费提供给中药材种植户。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大户给予50元/亩的奖励,并纳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补助。樟树市先后出台了多个扶持政策,对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医药商业流通、药业融资问题、人才培养等各环节给予全方位的扶持。
4、科技支撑。安仁县与广东药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积极引进科研科技资源,联合组建中药科技示范园、中药科技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中药材信息数据库。同时,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樟树市与江西中医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重点研发新型药品、保健品,打造拳头产品、品牌产品,目前全市拥有2家专职药品、保健品开发研究企业。
二、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规模扩张。我县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按照“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快中医药材规模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组建了时胜、益友、桐子坳银杏等8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698户,种植各类中医药材3.85万亩。
(二)产业渐成体系。近年来,全县依托基地种植,采取订单收购,积极引进生物制药企业,先后建成华茂生物、中农银杏等龙头企业,其中金蕊实业去年成功获批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三家企业实现产值5.48亿元。依托龙头企业,全县先后成立了各类经济组织20多个,吸纳会员3000多人,逐步形成了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三)富民效应明显。近年来,全县通过发展中医药产业,共实现产值15.5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带动就业5.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如金蕊实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与库区移民签订联营种植金银花2000多亩,仅上梧江乡收获金银花100万公斤以上,实现毛收入600余万元,带动移民1700余户5000多人脱贫致富。同时,时胜、益友等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实现户均增收1.57万元。
三、全县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均日照数1435.8小时、太阳辐射量103.5千卡/平方厘米、降雨量1296毫米、平均气温17.6度、湿度75%-80%,海拔在180-1640米之间,土壤有机含量丰富,环境污染少,形成了气候有差异、海拔有高低、土壤有类别的适合多种中医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适宜种植中医药材的山地达86万亩。
2、药物资源丰富。据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资料表明,全县有药用价值的植物305科、1700多种,居全省前列,其中人工栽培的180多种,野生的1500多种,面积较大的野生绞股蓝达3600多亩,较珍贵的药材有天麻、黄连、大叶三七等8种。
3、种植传统久远。我县老百姓用中草药治病的历史悠久,特别是蛇伤草药更是远近闻名。同时,我县历来有种植中医药材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把中药材种植列入“八大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1987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我县“厚朴基地县”荣誉。
4、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我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集中资金、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2013年,中农银杏、华茂生物、金蕊实业分别实现产值2.43亿元、2.27亿元、0.78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8.1%,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医药产业发展。
(二)制约因素
1、产业化程度偏低。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虽然日益扩大,但区域较为分散,总量不大,且没有实行统一的种植标准和规范化操作,导致产量低,品相差,难以做大成行形成规模效应。另外,三家生物制药企业受技术和规模的制约,只生产半成品,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2、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还没有专业的中医药材交易市场,药农卖药停留在依靠药贩零星收购的阶段,严重制约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更难吸引上规模有实力的中医药材加工企业进驻我县。3家生物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品牌效应较弱,带动能力严重不够,影响了规模扩张和品牌提升。
3、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是农户经济底子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种植管理技术和市场、价格、供求等产业动态方面信息,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不能很好地在中医药材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环节给予药农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抵御风险能力差。
四、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实产业规划。
1、组建专门机构。成立高规格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制订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组织协调,定期举行联度会,协调解决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充实人员队伍。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良机,集合全县乃至全市中医药知名医师,配备配齐集种植、加工、管理、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专门指导中医药产业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以打造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全面调查摸底,规划发展品种,编制全县中医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示范县建设。
(二)加紧土地流转,壮大基地规模。
1、推动大户种植。以土地流转为平台,推动土地向中医药材种植大户集中,实行连片、规模化种植,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增金银花、银杏等各类中医药材连片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
2、发展合作组织。引导、鼓励中药材种植农户抱团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种植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的发展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3、制定标准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制定本地药材的种植标准,积极申请产地认证,每年新增1-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指导药农推行长中短、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率。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配套。
1、夯实基础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帮助中医药材规模种植区大力改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推动中医药材种植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相辅相成,协同并进。
2、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中医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对种植木本药材达一定规模的药农纳入造林补贴范围,相关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在良种繁育、品种鉴定、防病治虫、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药农、药企给予专项补贴;对落户的中医药企业在用地、科研、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创新融资模式。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和完善林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中医药材种植大户实行贷款授信,增强种植大户发展能力。同时,创新信贷品种,尝试以药企产品、商标、专利、基地等为抵押贷款,拓宽中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活力。
1、整合科技培训。大力整合林业、农业、移民、扶贫、农机、水利等部门资源,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重点侧重中医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所涉及的技术知识,全面提升药农的科技应用水平。
2、加强院县合作。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与互动机制,将我县中医药基地作为高校和科研所的实验基地和实习基地,定期派出科研人员来我县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成果由我县企业优先购买。
3、鼓励自主创新。出台专项制度,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开发专利产品,重视产品注册商标,力争每年打造3-4个湖南著名商标、1-2个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主动参加中医药博览会,提高企业知名度,抢占市场“空地”,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五)加速药旅融合,塑造品牌效应。
1、丰富文化内涵。挖掘、收集、整理全县独有的中医药文化,集合知名蛇医、瑶医、中医医师,展示独特治疗方法并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展示、应用各种古老实用药方,彰显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2、加强项目建设。新建百草园、养生馆、国医馆、邀请知名中医师长期坐诊国医馆,结合阳明山旅游景点,打造“名医、名药、名山、名寺”于一体,集旅游、体闲、养生、医疗、度假“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3、提升品牌效应。在外宣片中加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借助祭舜、阳明山“和”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前来体验观光,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着力打造包装一批上档次的产品,丰富药旅文化内涵,推动药旅品牌升级提档。(作者系双牌县委副书记、县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