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通讯员/彭丽娜
陈君
汤志勋
回眸往事,千年窑火、百年辉煌的醴陵窑,历史风云一幕幕重现。乡间小路,熊希龄身披赴日考察的风云,脚踩醴陵的瓷土,手捧振兴醴陵瓷业的蓝图,誓言重振醴陵瓷业;几经辗转,醴陵瓷业学堂最早的“高才生”吴寿祺重新“出山”,把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瓷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
岁月远去,继往开来。
在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陶瓷广场上,熊希龄的雕像静静伫立。迎着他殷切的目光,一位位专业大师,走进传道解惑的课堂;一群群意气风发的学子,仔细聆听。醴陵陶瓷产业,是薪火相传之路,一群陶艺人,让陶瓷产业之火,越燃越旺。
立足发展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让专业人才“新生力量”源源不断,醴陵陶瓷产业世代交替不懈奋进,瓷城正以锐意创新的思维、放眼世界的胸怀,打造釉下五彩瓷新天地。
1.
陶艺大师担纲
一笔一画,细细勾勒,瓷器上“开”出一朵朵清新雅致的花。9月12日下午,在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的瓷艺创作室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准备今年湖南(醴陵)瓷博会的参展作品。
醴陵釉下绿彩温润玉洁,恬静素美,是民国初期较为普遍的釉下彩装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恢复了釉下五彩传统工艺,由于颜料和制瓷工艺的改革,这一传统装饰艺术逐渐失传断线。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和上百次的反复试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终于成功研制出高温釉下传统绿彩颜料,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一路走来,醴陵瓷业几起几落,其背后原因是人才的凋零或兴盛。
1905年湖南瓷业学堂创办后,专门聘请了日本、景德镇等地的制瓷技师及国内书画界名家授课,此后几经战乱波折,瓷业学堂至1924年改为湖南模范窑业工场,培养了千余名“种子人才”。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该市仅7家瓷厂勉强维持生产,数千名工人失业,醴陵瓷艺几近失传。上世纪五十年代,醴陵大力培养和吸收外来人才,意图振兴瓷业,通过培训艺徒、举办训练班等方式,将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从湖南师范大学专门引进8名大学生,投身醴陵瓷业发展,这些人后来成长为国家级或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成为醴陵瓷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目前,醴陵陶瓷产业有国大师25名、省大师139名,他们研发、传承釉下五彩技艺,挺起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脊梁。
开办大学
2.
培养新生力量
现代艺术风格与古典韵味完美相融,作品的技型设计都极具个性,在创意上可谓“百花齐放”。9月22日,记者走进醴陵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立刻被学生的作品所吸引。
在学校陶瓷烟花实训大楼,不仅有陶瓷专业学生实训基地、陶瓷大师创作室及培训中心和大型学术报告厅,还有学生创业工作室。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的陶瓷工艺、花炮生产与管理两个专业成为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
“当初没有留在大城市,返乡工作,看中的是在醴陵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9月23日下午,在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毕业于中国美院的青年教师王亚奇说。
瓷器产业在发展,人才需求在增大,醴陵每年需新增技术人员1000余人,新增高级工人6000余人。按照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醴陵需要高精尖陶瓷人才2万至5万名。
2019年12月,醴陵市与湖南工业大学携手,在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现有办学基础上,组建了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规划在校生规模10000人,依托现有本科专业开设陶瓷类专业方向。
据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院长易小斌介绍,学院聘请了36名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客座教授,担任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并遴选了11名客座教授作为硕士生兼职导师。为推进办学国际化,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达成共识,计划实现师生交流,科研合作,采用“3+1+1”模式合作办学。
依托高水平学科和特色专业群,醴陵着力培养专业人才“新生力量”,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成为先进陶瓷产业的人才“蓄水池”、创新“动力源”和发展“服务器”,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柔性引才
3.
壮大专业团队
走进湖南湘瓷实业有限公司展厅,经典红色陶瓷、黄色地珐琅彩和佛彩瓷,品种多样,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我们通过‘柔性引才’,与故宫博物院、清华美院等单位开展战路合作,加强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湘瓷实业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强大的人才团队,2015年该公司注册“湘瓷”商标,目前拥有发明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近百项。
醴陵市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柔性引才”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在政策上“发力”,出台“陶瓷十条”“双创十条”等措施,设立创业专项扶持基金,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打造平台孵化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陶瓷人才集聚提供政策支撑和优质服务。
聊起醴陵陶瓷人才,绕不过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该所前身是湖南瓷业学堂,培育出了以吴寿祺等为代表的一批工艺大师。这些大师们既培养出大批人才,又通过科学研究和挖掘创新,推动了醴陵窑及釉下五彩瓷器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醴陵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
今年6月,陶瓷研究所整体成建制划归醴陵市管理。对于未来陶瓷研究所的发展,醴陵市副市长唐宁有着清晰的思路:“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集研检产学游于一体、开放式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一流的基础研究学科,汇聚一批顶尖的技术研发团队,支撑引领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
一群陶艺人,筚路蓝缕,创造了醴陵瓷辉煌的历史;更多陶艺人,传承创新,绘制醴陵瓷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
2020-09-28
00:00:00:0——喜迎醴陵瓷博会瓷系列报道之四继往开来152046502陶艺人,担当兴业中坚/enpproperty-->2020-09-28
00:00:00:0——喜迎醴陵瓷博会瓷系列报道之四继往开来15204650c1520465.html2陶艺人,担当兴业中坚/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