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超前消费,你怎么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罗欣

“双十一”大战落下帷幕,或许不少“尾款人”们正处于开心收快递与焦虑还花呗的复杂情绪中。有人自嘲,白天还说着“你好打工人”,晚上就成了“加油尾款人”。

有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下人群中,有56%暂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群体中,平均每月储蓄也仅为1339元。此外,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已达12万元以上,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超前消费,是利是弊?本期“天台话吧”,我们邀请几位嘉宾,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超前消费的看法。

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访谈嘉宾:株洲高新区媒体工作者

斯丽

我在知乎上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好的消费观是怎样的”。“双十一”血拼购物之后,这个话题又摆在了我面前。今年“双十一”,我共计花了2800多元,比去年要多,也都是采用的花呗付款。当然,我确定在下月能把欠款全部按时还清。

回到这个问题上,每个人的消费观都不同,不分对错,没有标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我唯一“点赞”的回答并非高赞回答,核心只有四个字“自立,自省”。如果再加上“自怡”,就是我的基本消费观。

消费始终是利己的,所以消费观也应该立足于“自己”。“自立”就是要独立自主,花自己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不受情绪、环境、舆论的影响,并把金额控制在自己可独立支配的金钱范围内。自省就是要对自己的各种消费欲望和冲动有明确的了解和有意识的控制,毕竟“买买买”产生的愉悦是需要代偿、存在风险的——不怕要买,只怕买过头。“自怡”则是要让消费为自己的幸福感服务,这种幸福感既是当下的,也是今后可以持续的。有喜欢的东西并为之努力,买下来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如果把一时的喜欢变成今后的负担,就不足取了。

至于超前消费,只要需要并且适当,有何不可?花呗近3000元无息的贷款,我自己的钱先存下来得利息不行吗?但不管是超前消费还是储蓄消费,把握好自己的“度”才最重要。

超前消费别上瘾

访谈嘉宾:心理咨询师

周蜜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年青一代(35岁以下)56%的人没有储蓄。下意识拿着自己比对:还好,我不属于这56%。我是“80后中”的“古董”:手里有存款才有安全感,不用信用卡,也没有开通各类网络白条支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身边的朋友也这样。相反,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多少存款,但用着最新款的iphone,追着最前沿的爆款,还有几件奢侈品傍身。他们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他们高昂的消费,靠着父母支援,还有花呗、白条、借呗,也算是“生活小康”。

我曾接待过一位年轻访客:明知道自己承担不起,但就是阻止不了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于是无节制的超前消费,信用卡、白条、花呗、借呗,能用的都用上,甚至是网络借贷。每次买完她又后悔,总是喊着“再买剁手”、但下次还是“买买买”。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已经成瘾,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层面的条件反射。这些人通常在心烦时、无聊时便会有购物的冲动,想起买东西时的愉快就会觉得很愉悦。等买完东西理性恢复后就会后悔,内疚,自责。若这种行为不断强化,很容易跟家人发生冲突。一旦陷入恶性循环,还可能出现狂躁、抑郁等问题。因此,不要因为一时能“打白条”就彻底放纵自己,保持平和、理性地消费,才是应有的状态。

超前消费背后是信心与安全感

访谈嘉宾:天元区个体户

谭笑笑

从开通支付宝花呗的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这样的支付方式。当然,生活中的超前消费可不止这一种,大到几十万、几万的房贷、车贷,小到几块、几十块的白条、花呗,这都属于超前消费的范畴。总的来说,如果这些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有何不可?

超前消费,其实就是花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在我们父辈、祖父辈的观念里,这就是寅吃卯粮,潜台词就是今年吃明年的粮,明年无粮可吃,充满了负能量。但如今不同,特别是对很多80后、90后来说,有几个人没有背着房贷?信用卡、花呗、借呗等各种支持超前消费的手段又有几个人不用?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标配。

换个角度讲,敢拿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这也透露出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敢于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敢于把债务扛在肩上,也是充满安全感的体现。超前消费不等于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超前消费不仅仅会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前总有言论吹嘘年轻人未老先“负”等,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毕竟,过度超前消费、最终导致个人“破产”的只是少数案例,不能以偏概全。

消费的前提是收入

访谈嘉宾:荷塘区某事业单位职员

黄小云

一直和父母同住,所以我不需要管日常的生活开销。每月近4000的工资也基本花在护肤和吃上面,偶尔买点衣服和奢侈品。虽然属于月光族,但年底的绩效会存下来,也算小有积蓄。

现在流行“精致穷”,但精致背后往往需要不菲的资本基础。若在自己承受范围外过度消费,盲目追求“精致”,确实不可取;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我们当然要对自己好一点。就像刚刚过去的这2个月,我花在健身、护肤、购物等方面的钱不少于2万,大多用花呗支付。

我所持的观点,就是要能实现自身收入与支出的动态平衡。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工资相对固定,因而消费的原则就是总量控制。“蛋糕”就那么大,怎么切就看需求。以前我可能会大手大脚一些,经常发现买回来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但现在考虑自己在读研,必需的开支增加,“随心所欲”的部分就必须减少。于是,“买买买”之前会放一放,过几天再看看是不是真需要,不能冲动消费。

的确,信用卡等的出现,促使我们的消费更容易失去理性。所谓的超前消费,只是让我们把花钱的痛感滞后了。实际上,我们花了比原来多了好几倍的钱。所以,更重要的是“开源”。想要得到更多,不就得让自己变得更强吗?

大家谈

鲍德里亚: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这个东西,更是它背后隐藏的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符号。

傅首尔:我觉得“精致穷”最大的错,就是错在懦弱。我们总是有和自己说“我值得”的决心,却没有和自己说“我不配”的勇气。

路宇:其实对于未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钱包不鼓不可怕,心穷才是最可怕的。如何让年轻人树立科学消费观、做好欲望管理,成为当下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荔枝小姐:人生一次能遇到几次心动的时候呢?如果喜欢一件东西想必就会珍惜,那就提前消费买吧,或许压力会成动力。

子衿:人到中年,就再也不敢“放肆”。有一定的存款心里才不会觉得慌乱。若家庭出现小小的变故,也不会两手空空帮不上忙。

记者手记

努力,让消费

更有底气

透支的信用卡,用光的蚂蚁花呗,为了喜欢的东西和优惠的价格拼尽全力。花呗、借呗、分期购等让我们信心泛滥,直到“还款日”降临、工资消失,才瞬间跌回现实。即便如此,嘴上说着“再买剁手”,下一次活动依旧忍不住地“买买买”。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常态。我们自嘲:白天还说着“你好打工人”,晚上就成了“加油尾款人”。但回归本真,所有想要的,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美好生活,借不来,贷不到,不如把丧气的话收一收,把矫情的心放一放,把积极性提一提,用双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2020-11-19

00:00:00:0152528702超前消费,你怎么看?/enpproperty-->2020-11-19

00:00:00:015252870c1525287.html2超前消费,你怎么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