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康敏
农民脱贫奔小康,产业发展是基础,科技服务是支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农科所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着眼于全局,在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培育扶贫产业为路径,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贡献农业科技力量。
1.
项目引领
精准培育特色产业
今年4月,在渌口区古岳峰镇三旺村,“龙牙红”百合在株洲试种成功。
龙牙百合已有近千年种植加工史。目前,全省龙牙百合种植面积约3万亩。因种植户采用土法留种,致使种质退化,茎腐病严重,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百合产业面临毁灭性打击。
2018年,市农科所与湖南工业大学开展百合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工作,与田源农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市农科所园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思乡等人,采用芽变育种方法,培育出百合新品种“龙牙红”。经国内专家鉴定,该品种具有特早熟、高产、抗倒伏、抗茎腐病等特点。现已获得国际百合新品种登记证书。
“一亩地产量在25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超3.5万元。”郑思乡介绍,“龙牙红”的生产周期仅为11个月,且增产60%以上,为贫困农户增收打开了一扇门。
蓝图绘就,需要项目引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市农科所组织蔬菜、水稻、果茶等科研团队,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办示范,定向扶持,引导各地发展扶贫产业。
仅今年以来,市农科所就开展了丝瓜新品种配组、选育工作,选育了3个广适性、抗病性的丝瓜品种;繁育百合新品种试管苗1万瓶,繁育食用百合杂交育种材料100个,开展百合分子育种的研究成功获得外源基因的转化植株;果茶方面开展科研基地果园茶园提质改造,研究果园省力化栽培技术,引进樱桃、石榴、桃、李、柑橘等12种水果24个品种。
从一个小众水果跻身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炎陵黄桃”的成长路上也离不开市农科所的技术支撑。去年7月,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株洲试验站依托市农科所专家团队,在炎陵县建立多个黄桃种植示范基地,并选派专家跟踪服务,从科学修剪、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方面,系统推广“三减一增”栽培技术。
2011年以来,市农科所指导湖南湘梓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000亩绿色优质鲜食与酿酒葡萄示范基地,累计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指导成立株洲君旗酒业有限公司,生产优质刺葡萄酒,年产酒量达1000吨,累计经济效益达9000万元。
以项目引领产业扶贫,市农科所始终把科研项目实施与精准扶贫统筹谋划、统筹布局、统筹推进,通过科技项目的示范带动,精准帮扶,助推发展扶贫产业,助力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2.
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生态条件、区位条件各异,发展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渌口区淦田镇白鱼村,是市农科所的结对帮扶村。在工作队到来之前,这里产业凋敝,四分之三的户籍人口常年外出务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94人。
市农科所组织专家对村里的土壤取样化验,结果显示水丰地肥,基本没污染。于是,该所利用农业科技优势,安排优质稻玉针香及美香占2号示范50亩,带动当地农户种植优质稻800亩,采用“稻米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增产增收。
村里不少困难群众因缺技术、缺销路、缺资金等问题,无法迈出产业发展第一步。以市农科所为队长单位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多次深入走访调查,对有意愿有劳动能力发展家庭产业的的困难家庭仔细摸排分类,并制定相关激励制约措施,通过免费发放果树苗、鸡苗、鱼苗等生产物资,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协调开展消费扶贫等方式,让困难群众通过自立劳动获得真实惠。
如今,白鱼村共成立的12家农民合作社,凋敝的土地获得新生,现已脱贫27户73人,剩余7户21人均已列入2020年预脱贫计划。
渌口区龙潭镇龙潭村,是市农科所第一轮扶贫驻点村。村里种黄桃的贫困户不少,面积达66亩,果苗从炎陵县引入,这是帮扶工作队组织农户外出考察达成的一致意见。村里还建立了跑山鸡养殖项目,总共投资55万元,贫困户可根据入股情况分红。
3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队在龙潭村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09.6万元,发展特色种植、山林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变扶贫“输血”为科技“造血”,让这个省级贫困村成功摘帽。
在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基础上,市农科所还发挥科研优势,组成科技人员生产技术服务组,在多地指导建立百亩高产示范片、绿色优质稻示范片、葡萄种植服务指导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让贫困地区的绽放产业之花。
智力培训
精细扶技又扶智
3.
“有不懂的,我们就找农科所的的专家帮助。”在天元区三门镇南江村,贫困农户遇到难题,就会找农技专家咨询。
今年3月19日,市农科所把水稻规模化生产技术培训会开到三门镇政府,授课的是株洲水稻种植领域的权威专家,吸引了百余名种粮大户,水稻病虫害如何防治、水稻品种怎么选择,专家们都会耐心解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农科所坚持扶贫扶技又扶智,围绕农业生产的重点环节,从农机农艺融合到病虫害防治到土壤消毒给予技术指导,组织水稻、蔬菜、果树、花卉等多名技术专家与我市炎陵、茶陵、醴陵、攸县、渌口区、天元区、芦淞区等对口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科技对接点,开展送科技下乡,接受来电来信咨询等服务,全力提高我市的农业科技入户率。
仅今年以来,该所就开展现场栽培技术指导52次,接受电话、微信、QQ等咨询127次,解决实际问题85个,培训农民225人。
与此同时,市农科所还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咨询服务,为产业抢占“智高点”。
为推动醴陵玻璃椒、王十万辣椒、白关丝瓜、茶陵紫皮大蒜等特色蔬菜和炎陵黄桃产业的发展,该所配合院士专家服务团各课题组到产地开展技术服务。比如,对白关丝瓜开展田间选种工作,指导醴陵玻璃椒生产与病虫害防治。
目前,市农科所10余个科研团队、30余名省市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业生产和精准扶贫一线,定向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为精准扶贫贡献了“农科力量”,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户的稳定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0-10-26
00:00:00:0市农科所因地制宜
精心打造扶贫亮点1523337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010/26/c1523337.html2农业科技,为脱贫插上腾飞之翼/enpproperty-->2020-10-26
00:00:00:0市农科所因地制宜
精心打造扶贫亮点15233370c1523337.html2农业科技,为脱贫插上腾飞之翼/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