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喜看茶乡美丽嬗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陈洲平

刘军明

核心提示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而今,漫步在茶陵县湖口镇妙石村,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干净平坦的乡间小路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庭前路边的鲜花怒放,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添姿添彩。孩子在门前闹,老人坐在树下笑,沐浴着冬阳,幸福感拂面而来……

近年来,该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来抓,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全县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成为百姓的幸福工程。

“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原则,突出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村容村貌、改陋习(即“四治一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村成为理想的家园。”茶陵县委书记江小忠说。

解题思路

高位推动

全民行动

多措并举美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茶陵县以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为指导,整合资源、强化举措、汇聚力量,确保圆满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

规划先行,为美好田园画蓝图

近三年来,茶陵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任第二组长的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县、乡、村三级全覆盖,三级书记抓整治的组织体系。

根据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三年方案,茶陵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下发《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分解纲要》等文件,对“四治一改”各项整治工作再细化、再明确。县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统筹安排各职能单位“四治一改”工作任务,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强短板、补弱项。

营造氛围,全民参与美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是主战场,村民是主力军。三年来,茶陵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压实压细到县直相关单位、乡镇(街道)、村组,形成齐抓共管、全力攻坚的强大合力。

该县出台《关于加强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工作方案》,以新闻媒体、宣传栏、宣传手册等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提升农户知晓率和参与度,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

除了发动群众,该县也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县直职能牵头单位党政干部绩效考核范畴,分年度出台《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比办法》,一年4次现场考评,严格兑现奖罚和约谈机制。

健全机制,突破瓶颈管长远

要让乡村持续美丽,不能仅靠一两次行动,而是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茶陵县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细化“四治一改”各项工作,探索出环卫工打卡制、保险激励制、垃圾处理市场引进制、厕所革命阳光操作制等一系列创新机制,让乡村美得长长久久。

建立资金保障和共治共享机制。三年来,茶陵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加大投入,除牵头职能单位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四治一改”项目资金共计13206.13万元外,县财政从有限财政资金上仍安排13447.0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此外,对各乡镇和各基层村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奖代补资金高达3907万元;同时,该县还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创收、社会各界捐资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广泛筹措村庄人居环境管护经费,初步形成多元投入、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亮眼成绩

内外兼修

颜值飙升

美丽乡村入画来

路边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菜果飘香、村边小溪清澈见底……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实施,茶陵县广大农村变了模样,正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垃圾治理,开启“美颜”模式

11月17日清晨,阳光洒在洣江街道诸睦村的主干道上,将6位身着红马甲、正在埋头清扫的环卫工脸庞映得更红,为干净整洁的沥青村道再添一抹风采。家家户户门前的垃圾桶整齐地摆在门前,如士兵般等候垃圾清运车“检阅”。干净、有序是人们走进诸睦村的第一印象。

开启美颜模式的不独诸睦村,随着垃圾治理工作的推进,该县建立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日常保洁长效机制,每个村成立了5人以上保洁队伍,全县农村共聘请保洁员2139人,并对保洁员的清扫效果进行考核和奖罚,同时还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农户卫生评比制度,保洁员考评制度,保洁员、卫生监督员职责等制度。

除了健全垃圾清理机制,垃圾分类也深入民心。

在诸睦村垃圾分拣中心,两位村民正忙着分类打包,运往村里的废品回收站和洣瑶社区垃圾中转站。“今年村里一家废品回收站与村委签订啤酒瓶回收协议,让村民以前随意丢弃的啤酒瓶成了‘宝贝’,该站回收的啤酒瓶不仅能转手卖给砖瓦厂等地,还能从村里拿到一部分垃圾处理补贴。”诸睦村党总支书记刘小林乐呵呵地说。

为了让生活垃圾有“归宿”,茶陵县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全县215个村均已推行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16个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开工建成15座。该县还探索试点农村垃圾分类,让垃圾“各回各家”,启动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选择在下东街道和一些乡镇的24个村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工作。

此外,该县还大力开展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全县规模畜禽养殖场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6.8%,全面推进秸秆及各类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变“资源”。

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今年暑假,家住湖口镇梅林村的肖晚连心里格外踏实,因为家里的厕所终于被“革命”了。“每年暑假,小孙子来抱怨上厕所不方便,不仅气味大、地方脏,而且不安全。去年改厕后,用上蹲便器和节水水箱,可好了。”指着自家新改的厕所,肖晚连高兴地说。

“夏天蚊虫叮、冬天冷风吹、雨天难下脚”,是不少茶陵村民对旱厕的形象描述。近三年来,茶陵县积极推行农村户厕改造和公厕修建工作,以乡镇(街道)、村为单位,建立健全全县改(新)建厕所基础数据库。

在破解厕所革命推进中的大难题——百姓需要自付部分资金问题时,茶陵县还创新工程清单“晾晒制”,通过阳光操作,打消村民顾虑。家住枣市镇虎形村村民何四娥曾一度不愿意参与厕所革命,因为今年标准提高,与去年厕改村民相比要多承担400元自付费用。但没多久一张详细价目表,让她吃下“定心丸”。“镇里将化粪池修建的标准,还有每一项施工、材料费用都清楚列出,我儿子和外面市场价对比,发现自家还占了大便宜。”她说。

为了确保厕所革命高标准推进。茶陵还推行“首厕过关制”,严把安装技术关,严格按照省技术导则和改厕流程安装,确保无渗漏、串水等质量问题;并统一对2020年改(新)建的三格(四格)式化粪池编号,统一标识牌;落实县乡村三级农村改厕进度调度制度,实时监管项目进展。

截至今年10月底,该县“厕所革命”完成改厕10.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86.9%;新建28座无害化公共厕所,改建公厕22座,完成率100%。经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达98%。

污水治理,再现碧水绕村

穿过界首镇集市,不到一华里就到了界首污水处理厂。走进厂内,只见里面干净整洁,一台绿色的铁罐机身在轰鸣。爬上铁罐,只见罐内有3个处理池,经过3池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界首镇位于茶陵县西南边界,素有“西南固塞”之称,历史上就是个边贸重镇,但集镇周边的居民曾一度被污水包围,怨声载道。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导致三江河水污染,鱼虾绝迹。

2018年,茶陵县建成界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300吨,如今已建成三期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不断加强。三江河恢复了往日的清澈,界首集镇更繁华了。

界首镇的变化只是茶陵开启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该县按照分户处理、集中处理、污水管网配套三个类别分类,建立台账,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摸底核查、汇总工作,并加大投入,在高陇龙匣、严塘湾里、火田洲陂村等地实施一批污水处理项目。同时,还统筹农村户厕改造,今年在厕所革命基础上“接尾巴”,将黑水(厕所粪污废水)与灰水(通过隔油池进行前置处理的厨余污水、洗浴污水、洗涤污水)都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范围,按科学配比填料建设,上面种上美人蕉;并按照“一户一策”方案,开展养殖场(户)污染防治设施配套或资源化利用的改造、禽养殖源黑臭水体整治,现已全面完成。

村貌提质,实现美丽“蝶变”

9月20日,走进湖口镇小潭村,只见主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村里农居大多是白墙、坡形屋顶的中式二层小楼,红色的屋顶成为主色调,文化活动设施齐全,加上小桥、池塘、亭榭……好一派现代田园风光。“我们这个地方现在连城里人都羡慕得很!”小潭村党总支书记彭秋初言谈中是满满的自豪。

小潭村的这些建设成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近年来,茶陵县将《株洲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抓手,全力推进,实现了所有行政村规划编制全覆盖,建立了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了审批管理工作机制,保障了工作经费和队伍力量,有力促进了乡村风貌建设整体提升。

村容村貌的提升,还得益于一批四类房的拆除。走在腰潞镇东南村的主干道上,破旧的废弃房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宽敞马路,沿途栽满了绿树;步入严塘镇湾里村,以前破旧的房屋,成了绿化停车坪、小公园、小广场,为乡村旅游添新景……三年来,茶陵县集中开展农村“四类房”整治攻坚行动,整治“四类房”26583户,其中空心房11281户、危旧房71户、偏杂房14765户、违建房470户,面积326万平方米。

此外,四通八达、绿树成荫的乡村道路也是不少回乡村民最能感受的变化。该县着力创建国、省“四好农村路”,目前全县215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通班车率为100%,规划文明示范路16条,创建了5个管养示范乡镇,并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全面开展“春季绿化行动”,农村道路宜林路段做到应绿尽绿,2019年至2020年,共完成农村道路绿化里程811.34公里,全县完成167个“绿色村庄”创建活动。

目前,茶陵已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7个。

乡风培育,提升美丽“内涵”

今年上半年,卧龙村一位老人下葬,其家属没放一只鞭炮,没撒一张纸钱,沿途仅放巴掌大小的礼炮,都安排了两人提着垃圾桶随队收捡,全程看不到一点垃圾。一个干干净净的葬礼。

“现在我们是旅游村了,更要保护好环境,全国都在推行婚丧喜宴减办,摒弃陈旧风俗,以更文明形式庆祝或祭奠,是每一个卧龙人应该做的。”卧龙村老年协会会长陈石春说,以前大操大办噪音大、污染多,现在村里丧喜宴轻办、简办、文明办,村民生活舒服多了。

为了更好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卧龙村参考各地旅游村特点和政府相关要求,于2017年制订新《村规民约》,内容涵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乡风乡俗等方面,助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卧龙村不是个例。近年来,该县按照《茶陵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阵地建设为引领,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引导群众向善向好,改善农村精神风貌,为促推乡村振兴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

此外,通过庭院美带动山村美,也是茶陵培育家风、乡风,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的重要举措。

走进秩堂镇马吉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四面环山的“风情小镇”,村内院舍林立、庭院深深、溪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村民李大爷说,这里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垃圾脏水铺满地、恶臭难闻无人理。“美丽乡村”始于“美丽庭院”。在县妇联引导下,村里的妇女们既抓小家庭的环境整治,又抓公共区域绿化、美化。在妇女们的巧手装扮下,马吉村成为茶陵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绿水青山村舍绕,宜居美景入画来。如今的茶陵乡村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户户人家窗明几净,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处处释放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2020-11-18

00:00:00:0——茶陵县书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期末答卷”152521702喜看茶乡美丽嬗变/enpproperty-->2020-11-18

00:00:00:0——茶陵县书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期末答卷”15252170c1525217.html2喜看茶乡美丽嬗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