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
李良柏
杨泽海
摄
□陈永祥
这是一块纵贯湖南、广西边界的岭间盆地间,南岭的萌渚岭脚下。盆地中央,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古村落——大圩镇宝镜村。宝镜村,原名不叫宝镜,而叫竹元村。宝镜村,距县城沱江75公里,占地80余亩。宝镜村,座东朝西。村的正前面,近处是一弯溪水,自南往北绕村而过;溪水之源为村后的岩洞山泉,常年不断,且透澈清甜;远处,一排松树似开屏的孔雀,凌空欲飞。村后是高高耸立的堆翠叠绿的两座青山,两山之间有一空地,俗称卧虎坪;两山相接形似笔架,故而又称笔架山;另有数十座山峦与笔架山并排成列,形成一条首尾相连的巨龙,自北往南蜿蜒而去。村庄右侧,高高耸立着的上百株苍松古枫,大多树围在二三米以上,树龄则有四、五百年之久,枯藤倒挂,蜂蝶飞舞,为古老的宝镜村记载了历史的沧桑。
隔着一片稻田,远远地可以看到一片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古屋。这,就是湘桂边境千里瑶山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据《何氏族谱》记载,古村始建于清初,顺治7年(1650年),始祖何应祺从道州沿秦汉时期开拓的潇贺古道溯水而上,走到这里见青山绿水环绕,松林古藤茂盛,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宅定居,繁衍子孙。因村旁一股清泉从山中涌出,在村前田峒形成一井塘水,水光盈盈,清澈如镜,得村名“宝镜”。
当地民谣云:“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宝镜村的屋,四蓝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马鞍村的嘴。”说的就是江华岭东几个最有名的村寨的特点。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耗时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设就耗时9年。如今,这些古民居已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境古村周围环境优美。村前小溪自南往北成“S”形绕村而过,正如太极图中阴阳两鱼的交界线;村后群峰环抱,古木参天,堆碧滴翠,鸟语花香,一脉起伏的山峦宛如巨龙,蜿蜒南去,村居龙头,占尽地利,山水之间形成完整的风水闭合。而村内松林盘旋,浓荫蔽日。如夜坐松林赏月,听响泉流水潺潺,真乃神仙享受。
走进宝镜老屋,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浑然一体,晴不顶日,雨不具伞,空气通畅,冬暖夏凉。大院重楼叠室,青石铺地,整齐庄重;木雕门窗,彩绘壁画,随处可见,为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格局。走在迷宫般的“宝镜老屋”里,庭院深深随处可见形象惟妙惟肖、内容富贵吉祥的木雕和石雕。石雕全是龙、马、狮、麒麟等大型动物,采用阳雕手法,活灵活现。木雕都是梅、竹、菊、喜鹊、松鼠、麒麟、龙、凤、鹿等花鸟虫鱼,采用镂空手法,精雕细刻,每一片羽毛都纹理清晰,栩栩如生。木雕石刻艺术既有传统的中国民间审美趣味,又具湘南汉瑶文化的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老屋依山而建,因势而为,充分汲取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屋内吊脚楼风格、村口近百米长的两层楼房,下面九间马厩、上面十八间长工房的建筑结构,体现出明显的瑶族建筑特色。瑶汉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村后,螺岫浮岗、响泉逸韵;村口,珠塘漾碧、曲水回澜;村旁,松林淡月、槐社夕阳;村前,宝塔涵青,虹桥锁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宝镜八景”。村子虽小,八景皆备,实在难得。它的美名,吸引着许多名人墨客前来游览,清代大书法家、四川提督学政何绍基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宝。30年代,邓小平率领的红七军团在宝镜停驻多日。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到此地拍摄电影《多喜之家》。1994年,潇湘电影制片厂亦到此地拍摄过《漫长的边界》。
走在这条用青石板铺成的长长的巷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戴望舒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雨巷》,或许你才能悟出《雨巷》描绘的意境。尤其是秋冬来访,古松参天,红枫似火,村庄如诗,田野如画,让人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古村落地处潇贺古道的必经地,瑶汉文化的交汇点,其历史悠远、绚丽多姿的地域民俗特色,更让远方的客人大开眼界,乐不思归。
宝镜古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九代、第十代育栗、步月、步廷父子三进士所创建的新屋。由下堂屋、中堂屋、上堂屋三部分构成,均有天井,天井具有通风、采光、防火、排污的作用,号称“三进大堂屋”。从上堂屋左右侧门可通往两边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开门,与两旁厢房构成长房,前面各有天井三个,称“九井十八厅”。巷道连通所有的房屋,多数巷道均有顶盖物,能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具有防雨防晒功能;巷道道口及房屋的主要通道都有门,门槛及顶部条石均凿有方眼,设木栓,利于锁管,具有良好的防盗功能;村庄外围还建有围墙,与后山隔离部分的围墙还有防止火势向山上蔓燃的功能;充分体现了宝境古民居功能的全面性。
宝镜古民居雕刻的最高成就当属大新屋,大新屋是何氏第十一世家煌先生所建。门檐上的母狮戏子图,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窗花刻有喜鹊、松树、梅和鹿,花草和动物活灵活现。圆盘下面有两只蝙蝠托着,寓意“福禄寿禧”,檐角有松、鹤,代表福寿。还有,“麒麟迎葵”,“凤凰于飞”等代表我们常说的“鸾凤和鸣”,比喻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子孙繁盛、家业兴旺。
如今,尽管宝镜村远处群峰环抱,近处绿树环合,处处充满了盎然的绿意。宝镜古民居已褪去了昔日的繁华,留下的只有岁月流逝的痕迹。行走其间,先后到的是见刻在桅杆石上的“同治三年冬恩贡生何步廷立”和刷在墙上的“人民公社万岁”、“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它们和高耸飞翘的檐角,此起彼伏的屋脊,斑驳龟裂的墙,造型精巧的雕花窗棂,长满青苔的天井一起诠释着渐进演变的时光。据说,鼎盛时期的宝镜,村口八字楼前有四条桅杆石,桅杆石旁边,还有块被称为“马到止”的碑,碑上刻着“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还有何育粟发家之地“老堂屋”挂有的三块牌匾:积德延龄、厚德载福和望重古稀。我们没看到八字楼前的“马到止”,这块最能体现古村曾经的荣光显赫的石碑(据说,毁于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那四条桅杆也不知什么年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了。还据说,“老堂屋”的三块牌匾,“积德延龄”因为被人卸下做床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厚德载福”和“望重古稀”因被人瞄上,做了桌面,后面两个字都被锯了下来。那口和古村一衣带水“清如镜”的“井塘”也不知身在何处,替代的是一片弯月状待耕的稻田……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残缺的美。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