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湘江之畔、神农故里——株洲,一座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新兴工业城市。几十年来,非凡的工业成就了这座城市抹不去的荣光,株洲工业先后创造了工业体系建设的“株洲速度”、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的“株洲经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株洲模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株洲气魄”。
本期推出的株洲工业系列报道,讲述株洲工业的成长故事,追寻沉积在历史长河的集体记忆,感悟峥嶸岁月中不能也不该忘记的株洲之魂!
(一)
株洲,一个历史底蕴极为丰富的地方,一座活力四射而包容性强的移民城市,一座用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俊秀山水构筑的开放宜居幸福新城和交通枢纽城市。
70多年的筚路蓝缕,株洲由新中国建立前的湘潭下辖镇,跃升为现代化工业城市、一颗璀璨的工业明珠。株洲的变迁,成为湖南工业发展的缩影,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功样本!
1999年9月,为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编辑纪念专刊,笔者曾经接受任务采访年届73岁的老市长吴占魁,他娓娓给我话起株洲过去的工业状况……
吴老介绍说1949年前的株洲,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规模狭小。然而,由于株洲境内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非金属矿达40余种,煤炭储量2亿多吨,铁矿石1亿多吨,高岭土2亿多吨,各类矿产地341处;更由于株洲水路交通优势,素有“南北通衢”之称,湘江上千吨级船舶穿城而过,特别是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交汇于此,东联沪杭,北通京汉,南连广州。国民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为此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谋划株洲工业的蓝图,规划在株洲建立汽车、化学、兵工、纺织、机车等七大工厂。
(二)
1936年5月,株洲机厂筹备处成立,由程孝刚(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茅以新(后任铁道部高级顾问)分别担任正副处长。他们先后到贺家土、麻塘坳、报亭子、田心等地勘察,几经比较,决定设厂于田心。工程甫兴,次年7月,发生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日军飞机空袭湖南,轰炸田心,弹落厂房,建筑工人40多人牺牲。1938年8月31日,日军飞机再次对田心进行轰炸,连续两天,厂区中弹数十枚,厂房屋顶被炸坏,即将就绪的生产准备工作全被搅乱。次年初,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撤销“株洲机厂筹备处”,所有机器拆迁广西,人员随往,在建工程全部停止。
抗日战争结束后,“株洲机厂筹备处”恢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复建施工,虽然完成了一定面积的厂房建设并安装了一定数量的机器设备,但株洲机厂历时13年,总共修理机车仅6台。到了1949年1月,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经济恶化,物价飞涨,千多工人连续三个月没有拿到工资,工厂只能变卖钢筋、水泥等建筑物资维持职工最低生活。
(三)
1936年,宋子文、曾养甫发起,湖南省建设厅投资筹建“中国汽车总厂”1937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开始筹建总厂——株洲总厂,目标是在五年内制造出国产化的柴油汽车。厂址选在原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报子亭车站附近(今株洲市石峰区井龙街道办事处九龙山村),总占地面积200余亩,设有办公、厂房、生活、发电厂和防空洞等功能区,厂房占地达6万平方米。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任命张德庆为总厂厂长,并聘用了多名外国技术人员。厂长张德庆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曾在美国和德国学习工作过的工程师之一,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38年日寇打进湖南,株洲总厂也处在兵荒马乱之中,并多次被日寇飞机轰炸,已经无法继续办下去,被迫向广西桂林、重庆巴县、香港九龙荃湾分三路内迁重新组厂。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坎坷历程和先辈们的汽车梦戛然而止。
1948年,株洲董家塅兵工厂,最后也只留下破旧机床24台和简陋破旧厂房几间。
吴老还知道,1937年,爱国民族工业实业家、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中国纯碱工业之父”、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侯德榜亲临株洲考察扩建新厂,认为贺家土地处湘江之滨,水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周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这里最适宜建厂。于是拟计划在贺家土筹建硫酸亚、水泥、玻璃和炼焦厂,并着手施工。然而,株洲工业的发展之路注定荆棘密布。日军南侵的铁蹄,最终惊退了建设者的脚步,也炸毁了中国人梦想中的“东方鲁尔区”。侯德榜的化工城之梦,最终在战乱中泪别而去,雄心仅余“永利”二字。
吴老感慨地叹息道:多少年来,化学家侯德榜建起的永利水塔,干枯而又孤寂地厮守在奔龙山上,面对日夜流淌的湘江水,只能低诉着那个难圆的工业梦。
(本文原载《史志株洲》)
2020-06-06
00:00:00:0154508802几代株洲人的工业梦
——株洲工业蝶变纪实(一)/enpproperty-->2020-06-06
00:00:00:015450880c1545088.html2几代株洲人的工业梦
——株洲工业蝶变纪实(一)/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