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而严肃的传承
来源:
-->
本报记者
彭雨琪
今天,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师道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国文化也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老师的口口相传,得以延承,而师道又该如何理解呢?在历史长河中,师道有过怎样的变迁?真正理解师道,或许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尊师重教。9月9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育专家和岳阳市文庙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请他们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解析师道的精髓。
尊师必然重道
重道必然尊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任莉,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9年,目前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新一代教师的任务。对于“师道”两个字,她有自己的见解。“教师是社会的启蒙者,是促进整个社会科技、文化进步的动力。正因如此,社会寄予了教师太多的厚望。教师不仅需要‘学高为师’,更需要‘身正为范’,既要有学术上的高水平,亦要有道德上的高境界。”任莉说,提起“师道”,很多人想到的词可能是“师道尊严”。《礼记·学记》里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意思说白了就是敬学者的“尊师重道”。在一个敬学者那里,尊师必然重道,重道必然尊师,师道永远都是一种温暖而严肃的传承。
任莉认为,“道”这个词的含义很多,“道”不光有道理的意思,还有规则、方法的意思,“师道”还有怎么做教师,怎么做一个好教师的意思。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什么中国人会把“师”的地位抬得那么高?任莉说,封建社会强调师生关系,是和强调君臣、父子关系并列的。在这样的三重范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师为生纲。这样就把师的位置提高了。这是一种宗法制度的产物,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说,老师是文化传播者,中国古代最早文化的传播,就是靠老师口口相传,后来才有了史书。儒家文化的缔造者孔子是老师的鼻祖。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归宿。《旬子》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礼”是用来矫正人的思想行为的,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没有教师,“礼”的这种作用便很难实现,不难理解在中国文化中老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
古代“入学礼”拜请老师最重要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美德,古人是如何尊师重教的?昨日,记者采访了岳阳市文庙管理所负责人邓晓尧。
据邓晓尧介绍,在古代,“入学礼”是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入学当天,从家庭到学堂都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仪式与典礼,作为孩童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一种纪念仪式。
古人尊师重教,“拜请老师”是孩子入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明代人黄佐的《泰泉乡礼》中记载了一段拜请私塾老师的过程:“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预期,遣人赍书聘之。届期,乃躬迎之。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
可见,古代的私塾教师一般都是当地学识出众、德行兼备的知识分子。拜请老师时,家长们需要准备丰厚的礼品和学费(古代又称“贽见礼”),同时请人写下邀请函,以表尊敬。
在古代,孩子们的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家庭情况自由奉送给老师。《红楼梦》中的秦业为了能让儿子进入贾府的私塾中接受较好的教育,虽然囊中羞涩,但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还是东拼西凑地封了二十四两银子的“贽见礼”,并亲自带着儿子来到老师家拜叩。《儒林外史》里的儒生周进被广东汶上县的一群村民请去当私塾老师,入学那天,当学生走后,周进把各家的“贽见礼”拆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失去师道尊严
不会受人爱戴
“学生家长送的,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近日,江苏扬州一名为“倩大爷是双鱼座”的博主发布学生家长所送的礼品图片:华东生态大闸蟹。微博图文有明显的轻狂、炫耀语气。随着教师节来临,给老师送礼引发的师道尊严问题再一次进入舆论视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的经典之论。只是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人人为利益争,为师者,为家长者,统统卷入其中了。”对此,任莉认为,教师先有师道尊严,才能被“尊师重教”,换言之,教师要想获得“他尊”,必先“自尊”。“要谈尊师重教,首先就要谈师道尊严,也即是老师之尊严。”任莉说,因为“尊师”与挚爱学生、“重教”与教育公平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位教师若失去了师道尊严,就不会受人尊敬与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教师的师道尊严来自哪里?任莉说,一方面,来自于教育使命赋予教师的权力,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个人品德与教育表现,以及由此在学生及家长心中获得的威信。如果教师只有“权力威慑”,而没有“师德威信”,往往难以维护自身的师道尊严,也就得不到尊师重教之类的回报。
教师如何自尊?用孔子的话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任莉说,以此来衡量,如今的老师,不管社会多么浮躁,物质浪潮多么喧嚣,仍要秉持教育理想,尊重教书育人信仰;仍要以身示范,坚守良好的师德;仍要发扬师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地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