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岳阳民谣
来源:
-->
何水滔
岳阳历史源远流长,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老神奇的岳阳有着令人神往的壮丽山水,更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生机蓬勃的民谣就是岳阳灿烂文化中一枝绚丽多姿的奇葩。岳阳人多情直率,遇喜时,哼出快慰;不幸时,发出悲哀;气愤时,喷出怒火;高兴时,唱出欢笑。运用本土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喜怒哀乐,既展现了岳阳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形成了岳阳民谣的质朴和淳厚。
岳阳民谣的形成虽无法准确考证,但岳阳民谣创作、传承于广大民众之中,可谓历史悠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到南蛮三苗之地,最后悲愤之极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三闾大夫,便有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
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由此,岳阳民谣也就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民谣由民间集体或个人创作,通俗押韵、幽默精警、短小风趣、易于记诵,与顺口溜、打油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并“口耳相传”。
民俗风情画
岳州窑是古代汉族磁窑之一,岳州窑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堤院一带,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民谣:“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到了宋代,瓷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在民谣里也有所反映。民谣云:“十窑不怕九窑空,只要一窑能成功。”可见瓷器烧制的难度很大,要求也很高,稍有瑕疵,全部打碎,不许流入民间。
药菇山位于幕阜山东段湘鄂交界处,相传昆仑山上一个采药成仙的仙姑采药至此,看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冬暖夏凉,于是,在山上遍植百草,故名药姑山。可惜,在路上她将甘草与黄连丢落在四川,至今药菇山还流传有这样的民谣:“药菇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石小姐配木郎成双,结亲一月两下分张。夫在家中木楞空想,妻在外面冷若冰霜。要想两人重相会,等待来年桂花香。”这不是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只是一首拟人化的民谣,说的是打谷场上的石磙脱粒。秋天,稻子登场了,谷场上堆起了一个个小山。套上老牛,拉着磙架,转动其石磙。翘起山羊须的老人蹲在边上,只有他们才知道年成的分量,有时候,一个老人和一条石磙就是这个秋天的砝码。在劳作的间隙,朴素的思想在古老的农具上找到了灵感。灵动悠扬的民谣,圆熟了整个村庄。
岳阳的民谣是温柔的,就好像是那迎着太阳盛开的鲜花上的一滴露珠,圆润、美好,透过水珠折射出的,则是人们的智慧结晶与丰富的情感。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让一切回到我们的小时候去,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还并没有被太多的电子产品、现代科技所包围,我们的童稚时光依旧充满着欢乐,这一首民谣便是我们小时跳橡皮筋的时候口中所唱的,我们不能从一首诗的角度去评判,而是结合我们跳橡皮筋时候的情形,欢乐、快节奏、轻盈,这首诗也不正是这个样子的吗?虽然说都是由简简单单的数字组成,但是依旧朗朗上口,配上橡皮筋,的确有理由成为我们童年中一首难忘的民谣。
岳阳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使岳阳的饮食在制作方法上自成一派。与之相生相伴的饮食民谣,更俯拾皆是。辣是岳阳菜的又一特色,因此作料少不了生姜、大蒜和辣椒,但这些东西的刺激性太强,吃多了会让人难受,一句“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了做不得声”民谣也就随之应运而生。“鱼吃跳,猪吃叫”。传说厨艺过硬的大师傅所做的红烧鲤鱼,刚端上桌的时候鱼嘴还在不断地蠕动,其味道之鲜嫩是无法形容的。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口味不一样,而同一种材料不同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鱼头肉尾,飞斑走兔”、“鱼皮、蛋边、豆腐末,回水湾里汤好喝”
乡村教科书
“偷针偷线,头上生癣;偷狗偷猫,头上长包。”、“帽子歪着戴,娶的媳妇坏;穿衣不扣扣,娶的媳妇丑;鞋子趿着穿,娶的媳妇贪。”这些民谣不是耳提面命,板起面孔教训人,而是根据少年儿童正处于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念形成的萌芽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并对其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饶有兴致地反复吟唱,使孩子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在反复吟唱中不知不觉发生改变。
《哥哥考个秀才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学了三年书,一考考个秀才郎。先拜爹,后拜娘,再拜拜进老婆房。金打钥匙开银箱,老婆房里一片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乡村现实版,怎能不使乡村少年充满无限憧憬。“骄子不骄书,骄书便养猪”、“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正是在这样一些民谣的激励下,才出现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良好读书风气,才出现了“一门三进士”、“同胞翰林”的科举佳话;催生了岳州群星璀璨,推动了岳州文化的勃兴,成为封建社会耕读文化的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
还有的民谣,摄取儿童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花喜鹊设想为生活中的反面教材,以最朴实、最现实、最通俗的民谣形式,将孝顺道义传授给儿童,警示勿学忤逆子。
赞扬社会中的好人好事,颂扬情义无价:“万水千山总是情,只顾赚钱可不行;世间自有真情在,慷慨解囊献爱心。”“扁担无柞,两头失踏”劝告为人处世要诚恳踏实。
岳阳人民用民谣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他人的期望,表露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从而帮助人们分辨是非、端正态度、奋发图强。
舆情晴雨表
“方尚书做官,提带湖南一省。”的民谣在岳阳县可谓家喻户晓。其来源于“君无戏言”和“湖南来了一船槠”。明朝年间,湖南的山是要交粮的。家乡人把这件事反映给尚书后,尚书深表同情,尚书计议想个什么办法,把湖南的山粮免了。他便派人在皇上经常进出的路上,用谷糖做了这样几个字在路中央:湖南免山粮。字做起后芳香四溢,不一会,个个字都爬满了蚂蚁,这样,几个字越发醒目。皇上从那里经过看到后,感到奇怪,便大声念了起来。躲在树后的方尚书连忙走了过来,跪在皇帝面前,说“谢主龙恩。”皇帝说我是念着好玩的,方尚书说“君无戏言。”从那以后,湖南的山粮就免了。
这句民谣除了寄托对方尚书为家乡发展争资金、争政策以及为家乡产品免费宣传代言的感念外,更多的寄予了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的“好官”的渴望。
岳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近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穷苦人闹翻身,求解放,众多的革命者足迹遍布各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红色民谣也就广为流传。其中有体现穷人初步觉醒,懂得阶级压迫,控诉阶级不平的民谣:“沅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回头。穷人血泪洞庭涨,何时洗尽人间愁。”
岳阳县毛田过去叫“茅田”,解放前的茅田,水是祸害水,山是剥皮山,土是挂壁土,田是沙洲滩。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早上吹牛角(红薯的形状像牛角),中午拌糖坨(指红薯),晚上还是现家伙。”“今年人等饭,明年饭等人,后年粗粮疙瘩绊倒人”,形象地说明:穷困挨饿,并不全由于天灾,只要调整政策,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这种人等饭的饥饿局面,只需一两年。果不其然,毛田人民面对穷山恶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三年把荒山秃岭建设成了“挂壁土上创高产,剥皮山上披绿装,祸害水随人意流,沙洲滩上飘稻香,农林牧副齐发展,山村新居电灯亮”的新毛田。
改革开放以来,岳阳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不同年代的“陪嫁”就有一首民谣:
五十年代:铁皮暖壶自带花,脸盆镜子一块拿。娘嫁陪个木柜子,铜闩铜锁铜链子。
六十年代:洗脸盆,牡丹花,一台大钟墙上挂,缝纫机,单摆下,飞鸽车子带衣架。
七十年代:的确良,花浪浪,擦油皮鞋好样样。收录机,四喇叭,唱歌说书笑哈哈。
八十年代:沙发床,电视机,箱子柜子分高低,衣架挂着呢大衣,小两口儿笑眯眯。
九十年代:三室一窝机,外加VCD。
现如今:一套房,一个厂,一部轿车自动挡,外加存折几十万,出国旅游最时尚。
20 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日趋和谐宽松。在这种氛围下,岳阳人民的思想空前解放,思维格外活跃,个性受到了充分尊重,给岳阳民谣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环境。
短信、微信等传播新媒介为岳阳民谣传播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你老我不嫌,只要你有钱;你老我不怕,死后我又嫁”区区几句话的短信民谣,对那些在婚恋方面采取极不严肃做法的青年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入木三分。
诵读这些民谣,你可以呼吸到洞庭湖清新的空气,领略到湘北绮丽的风光,聆听到岳阳古老而深沉的历史回声。积淀深厚的岳阳民谣,是勤劳的岳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深地植根在广大民众之中,滋润着岳阳这方水土,为岳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愉悦。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