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自古以来,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样,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企盼。的确,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承载着太多的分量,也记录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昨日是中秋节,在岳阳这座城市,许多感人至深的团圆故事正在上演。
再忙也要回家看看
昨晚7点,千亩湖公园聚集了大量前来赏月和游玩的市民。在九孔桥附近,有一家五口祖孙三代格外引人注意,5岁的男孩活泼可爱,两位老人笑逐颜开。
何华今年38岁,2003年从湘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通讯公司工作,不久后便定居上海。何华在上海娶妻生子,因工作繁忙,每年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岳阳和父母团聚。“虽然在上海的日子过得充实而繁忙,但是我对父母的挂念从来没有停止过。”何华说,2009年,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那一年,他把母亲从岳阳接到了上海,帮着带孩子,但只有8个月时间。何华本来想让母亲一直住在上海,但母亲始终放心不下在岳阳的父亲,坚持要回去。
何华的母亲刘英告诉记者,自从回到岳阳后,心里天天挂念着可爱孙子,每天打很长时间的电话也不够。
今年的中秋节前夕,何华和妻子决定给两位老人一个惊喜,便带着儿子回岳阳,一家人一起过中秋节。“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能够回想起父母养育我的种种不易。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也需要我们的陪伴。”何华说,中秋节固然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常回家看看才是最好的孝心。
中秋节给母亲过生日
中秋节这天,对于家住建湘小区的钟玲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是她母亲61岁的生日。
钟玲的母亲刘芳娥是四川人,老伴22年前因病去世。在她看来,她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几个孝顺的子女和几个聪明懂事的外孙、外孙女。
从8日早晨开始,钟玲就带着女儿开始张罗起来,买菜、订生日蛋糕,准备给母亲过一个特别的生日。中午12点,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已经准备好。刘芳娥的子女们围坐在桌子边,举杯同庆,其乐融融。
“只要我的儿女们过得幸福,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刘芳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人年纪越大越害怕孤独,儿女们虽然工作忙,但保证每个星期都会回来看看她。
钟玲也感慨地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把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很不容易。“世上最温暖的地方就是家,最好吃的饭就是家里的饭,最难回报的就是白发老母的一片爱子心。”钟玲说,只要母亲还健在,每年的中秋节都要陪她一起过。
本报记者
彭雨琪记者手记》》》
2008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新增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主要原因是这几个节日是全民性的节日,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将这些节日划入法定节假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我国是一个重视家庭、亲情和人情的国家,将中秋节等划入法定节假日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能够对感情需求多一些关注,有助于人们幸福指数的提升。
中秋节固然是一个团圆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还是难以实现“团圆”的梦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够为团圆搭建一个平台,电话、短信、微信、视频、贺卡、礼物等都可以作为人们感情交流的方式,也能让游子们在面对现实的阻隔面前,有一种替代的情感寄托。然而,常言道“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团圆的目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因此,团圆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更在于陪伴。
昨晚,“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千古名楼颂明月诗词演唱活动在岳阳楼前举行,旨在用诗歌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用诗的语言表达对巴陵这片热土的讴歌和热爱。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本报记者
彭宏伟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