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巴陵戏“孙派”艺术创始人孙艳华
来源:
-->
陈湘源
高亢圆润、清亮激越、雅俗共赏,这就是巴陵戏“孙派”艺术创始人孙艳华。
孙老虽年届九十,却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作为巴陵戏的中流砥柱,她为巴陵戏的传承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如今老观众聊起孙老的拿手好戏《玉麒麟》、《辕门斩子》、《斩李广》、《上天台》等等,无不记忆犹新,赞誉有加。而出其门下者:凃文斌、熊岳刚、宋卫东……既是巴陵戏的挂牌子弟,又都荣获过省、市的多种大奖。
1
生世坎坷
孙老1924年9月,出生于安乡县一个贫苦皮匠的家庭,因排行最小,故名元满。由于父亲早逝,又遇乙丑大水,母亲独力难支,未及3岁,只得将她过继到唐姓家中,取名唐德珍,做了别人的养女。继父乃沙市人,因安乡大水,生计艰难,就将她以50块银元,卖给汉剧班四合堂的老板刘益寿,签约期限十年。入戏班后,以师为姓,以“艳”字为派,改名刘艳华。11岁学戏,13岁登台,能演《白门楼》、《讨州战荡》、《烤火落店》、《抢伞》、《断桥》等30多个文武小生的主角。还能窜演《拾玉镯》的孙巧姣、《三哭殿》的詹翠屏等旦角戏。
不久,四合堂到安乡演出,在渡口她巧与三姐相遇,姐妹相认。当母亲知道姓唐的如此不讲道义,顿时怒火中烧,一纸诉状,将唐家告上法庭。母亲要女儿回家,四合堂要人唱戏,唐家违约又还不起50块大洋,官司陷入两难。此时,日寇兵临洞庭,战事吃紧,三家各自只顾逃难,官司便不了了之。因此才得恢复孙姓,保留了艳华的艺名,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2
敬业崇艺
未曾
学戏,师父张
月桥就教育他们,
习艺先修德,德乃艺之
本。孙老一生谨遵师训,不做
千夫指,甘为孺子牛。
在“抗敌演剧宣传第三队”时,她与艺友周惠生结成伉俪。怀有身孕,还演《山伯访友》的祝英台,别人常跟她开玩笑:“英台还没结婚,怎么就怀上了!”这孩子怀的也久,足足怀了12个月,她都一直坚持参加抗日救亡义演。生孩子没多久,岂料南县大火,一家人只得搬到堤上临时搭建的窝棚居住。由于工作需要,爱人调去了抗敌演剧五队,她便一个人带着孩子坚持演出。
孩子刚满十个月,谁知麻子、痘子一齐出!她身边既无老人指点,爱人又远在他乡,真教她束手无策。队长见此情形,当即请示上级,通知将她爱人调回。第二天演出,她刚从台上下来,孩子嚎哭不已,她以为是孩子饿了,急忙抱起来喂奶。谁知孩子含着奶只吮吸了两口,就没了动静,用手一探鼻孔,已经没有气息。接到通知赶回来的丈夫,挥汗如雨,刚进后台,见此情形,大叫一声,喷出一口鲜血,当即倒地身亡!一日之间,姣儿、爱人骤然离世!她欲哭无泪,仰天长叹:“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啊!”从此,她又是孤身只影闯荡江湖,以队为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建国初,剧团生活仍然很困难,大部分演职员还是滚台板、睡戏房。直到1953年,她才在茶巷子租了一间房子,算是安居乐业了,便将辛劳了一生的母亲接来一起生活。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做些可口的菜肴,陪母亲享享天伦之乐。谁知积劳成疾的母亲,三天两头患病。无论寒暑,她总是守候在病榻之前,细心照料。1958年国庆节,剧团上演现代戏《洞庭红》,她饰李大妈一角,戏已扮好,准备开场。忽然有人来报信,说她妈病危!演员不同于其他行业,临场是无法找人替换抽身的,她二话没说,含泪上场。幸好这是一场苦戏,她情真意切地哭成了个泪人儿。
3
艺海探珠
孙老从小勤学苦练,
戏路很宽。初学小生,兼
工旦角,还串演丑角,在进
巴陵戏岳舞台之前,就曾演
过老生。11岁学戏,先练“裆
功”。师父张月桥说:“‘裆功’
是大戏艺人表演身法的基础,站
裆练扎实了,身法表演才有劲
道。”练时在两个膝盖上面各放一碗
水,小腿鼓上放根筷子,筷子的一头
捆着一根针,有针的一头顶着大腿后
部的肌肉。谁要偷懒,站起来一点,膝
盖上的水就泼了;身若下沉,后面筷子
上的针就扎进了肉里!这招看是够狠,但确实长工夫。苦练出硬功,孙老说:“这让我受用了一辈子。”
老生是巴陵戏最重要的行当之一,绝大部分剧目都离不开这个行当。她进班后,即拜任老为师,潜心学艺。由于勤学好钻,又兼嗓音高亢甜润,不仅很快顶起了这个行当,而且极受观众欢迎,顿时声名鹊起。既有这样一位好师父,又有热心传统、勇于探索的艺友李筱凤言传身教──将所习新戏新腔,与她切磋交流,如《打差算粮》发扬传统“安庆调”的长处进行创新,《空城计》引入京剧“言派”的唱法进行改革等等──她如鱼得水,大展身手。巴陵戏原来的唱腔较硬,不够柔和,她就根据人物需要,将它改得柔和些;有的唱腔不能准确地表达人物情感,就揉入新腔,将它唱得珠圆玉润,如《六郎斩子》、《四郎探母》等剧中的“十八板”;有的唱腔在表现人物时不够生动感人,就锐意创新,如《芦花河斩子》,唱到“这都是我们前人开路他们后人行”时,加入子腔,反复韵叹与梨花调侃,将丁山为缓解辕门斩子的紧张气氛和劝导妻子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巴陵戏三生演员素以唱功为主,所工之戏,皆无翻扑的高难度动作。孙老由于幼工深厚,改行生角后,在一些三生戏中,增加翻扑技巧,将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刻画得更加真实生动。如《上天台》刘秀碰壁自尽时,她一抖“冲冠发”,笔挺一个“倒僵尸”,表现刘秀突然毕命,惨然倒下;《首阳山》的介之推被火焚烧时,她从出场口一个“窜扑虎”,跃向台中,然后接“旋扑虎”,表现介之推被火烧伤的疼痛难耐……
4
乐于奉献
孙老乐于奉献的精神,几十年来一以贯之。
1954年,剧团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不仅演职员工收入低微,而且剧团服装奇缺,导具破旧,日常演出都难以维持。为了渡过难关,剧团号召除坚持日常演出外,男演员就去抬竹子、打临工,挣钱买服装导具。孙老见此情形,也不甘后人。她将从哥哥那里学来的缝纫绣花手艺发挥出来,自己花钱买来绸缎材料,绣制褶子、腰带等服饰,经常晚场散戏后还挑灯夜战,将绣好的行头,全部献给剧团。
1958年修洞庭路,剧团规定女同志不参加,她却说:“我是副团长,应该例外!”就这样,她和男同志一起挑了一个多月的土,今天洞庭路的柏油路下,还留有她当年洒下的汗水。在大炼钢铁中,将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遗产──一副金耳环,捐赠给居委会,表达她对大炼钢铁的支持。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组织上号召自动减薪,支援国家建设。响应号召的人最多也只减了两级,她却从77.5元直降到55元,自动减薪三级!当时每月的基本伙食费是9元,等于捐出了3个人的伙食费。“文革”期间,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每月只有15元生活费!尽管如此,她也要拿出3元钱给师娘补贴生活。
1991年,洪魔肆虐,暴雨成灾。8月5日,救灾义演晚会在岳阳影剧院举行。年届67岁的孙老,几天前就催促老伴写下歌词一首,亲自度曲,报名参加义演。在义演场上,她放开嘹亮的歌喉,倾注满腔的热忱,一曲巴陵戏“敢与洪魔势比高”,引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既为救灾添砖加瓦,又给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2006年,为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时年82岁的孙老,再次披挂上阵,为广大戏迷献演拿手戏《上天台》,使人们倍感振奋。今年6月9日岳舞台巴陵戏剧社成立,她这位巴陵戏名班岳舞台仅存的老艺术家,不仅主动承担艺术指导,而且在感冒打了三天吊针的情况下,还坚持在成立大会上再亮歌喉,一曲《游龙戏凤》仍然唱得清亮甜润,动人心魄。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