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陵扇王刘正文的折扇情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巴陵扇王刘正文的折扇情缘

来源:

-->

近日,在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展上,一套名为“潇湘八景”的巴陵扇引起了众多收藏家的轰动。一扇一景,一套八把,扇面绘画超凡脱俗,扇骨斑纹美轮美奂,微微摇动纸扇,尽显骨柔风轻。这套巴陵折扇便是由“湖南省工艺大师”刘正文近年来精心制作的,甫一亮相,便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岳阳文庙古玩市场的巴陵书画社,见到了这位制扇大师,看到记者的到来,刘正文一边向记者徐徐展开一把把被他当做宝贝的折扇,一边讲述着他与折扇的“情缘”。

巴陵扇始于明末清初,与苏州扇、杭州扇并称为我国三大名扇。其用料多以竹扇骨为主,造型清秀典雅且打磨精细,手感十分舒服。有位泰国华人曾赋诗称赞它“扇艺之花奇天工”。

今年62岁的刘正文便是巴陵扇的传承者,他出生于岳阳县公田镇一个制扇世家,耳濡目染,他从小迷上了祖辈们从事的制扇这门传统艺术。14岁时,刘正文拜渭洞有名的制扇师傅谢秋生为师,学习制作扇骨,当时学习制作扇骨的人很少,仅仅从毛竹到未打磨的毛坯这一部分就需要一百多道工序,又苦又累,且赚钱又少,初学制作扇骨,刘正文手上不知吃了多少刀子,几年后终于能将扇骨削磨得温润如玉,美不可言。20多岁时,刘

正文凭着过硬的手艺,进入了岳阳市制扇厂,成为了厂里的业务骨干。刘正文说:“我进入扇厂后,又遇到了学艺途中的‘贵人’刘秋生。据其介绍,刘秋生本是苏州人,是个制扇全才。从他那里,刘正文了解到了苏扇的历史,巴陵扇以后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也得益于此。

1996年,岳阳扇厂破产后,由于对巴陵扇的痴迷,刘正文白手起家创办“巴陵书画扇社”。此时,扇子的实用功能已经日益退化,但是观赏性越来越突出,对扇面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寻找好的范本,刘正文翻阅大量资料,走进博物馆、文物商店,各地古玩市场,寻找明清以来的巴陵雅扇,进行系统研究。他聘请岳阳青年画家宋龙飞为纸扇设计画面,制作成岳阳楼风景画扇,已经成为代表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珍品。刘正文告诉记者,当时的消费水平还不高,设计一幅扇面就要花费200元,岳阳楼风景画扇便是从200多幅扇面作品中挑选出2幅进行注册。

2001年,刘正文苦心钻研,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画芯扇面,这种凝聚了中国元素的巴陵扇在国际时尚流行中大红大紫。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少将在北京颐和园参观时,一眼看中了刘正文制造的画芯挂扇,并主动找到他,要求预订杨开慧烈士100周年诞辰纪念的两款主题挂扇。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北京

残奥会,刘正文接到奥组委

打来的电话,要求定制

以奥委会为主题的

巴陵书画扇,将

其作为礼品

赠予贵宾

和外国

元首,

中两把大挂扇已被国际奥委会作为艺术珍品收藏。2009年,CCTV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先后两次来到刘正文先生的工作室,向国人传播巴陵扇的制作技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工艺美术大展,刘正文参评作品《大型巴陵斑竹绢扇——百子图》获得了银奖。

如今的巴陵扇不仅在国内畅销,被故宫作为纪念品出售,而且在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都受买家青睐。尽管巴陵扇声名远播,刘正文却一天都没有停止对巴陵扇技艺传承的思考。谈到巴陵扇的未来,刘正文说,“巴陵扇从明清到现在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能工巧匠,但是制扇艺人的成才率很低。仅仅不怕吃苦远远不够,还要有目标、有悟性,面对一模一样的材料,得要多动脑筋。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作为文化载体,巴陵扇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

本报记者

刘晓洁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