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桥春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来源:

-->

陈湘源

岳阳山多水多,河道溪流密布,架桥设梁具有悠久的历史。可惜见于史志记载和今存古桥,则多为宋代及其以后的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称:“志书记载宋代重修华容惠政桥时,掘地获断碑云:‘汉太保胡公重修’,可算是(湖南建桥)较早的证例。”

桥名的由来

古时候,修桥补路对于州县官吏,体现了一种惠政,有些桥名就直接来源于此。如宋代巴陵县的通和桥、华容县的惠政桥、平江县的昼锦桥等等。

在民间,无论士绅、乡民、僧侣,都热衷于这项积德行善的义举。或募捐或集资或独家捐资修造,从今存古桥丰富的桥名,也可以看到这些情况。如汨罗的三姊桥,《湘阴县图志》载:“三姊桥系明代李氏三姊妹建,又称李氏三姊妹桥。”岳阳梅溪桥,《巴陵县志》称:“明杨梅溪建。”再如任辛桥、马庸桥、张公桥等,均以捐资修造者的姓氏作为桥名。信奉“慈航普度”的佛教僧侣募资修建的桥,桥名又与佛教相关,君山区有和尚桥,君山之上有罗汉桥。

一个地方集资公修的桥,多以当地的地名作为桥名,如花板桥。古代五里一牌,十里一铺,出巴陵县城过五里牌,第一铺即花板铺。铺边原有一条小溪,流量不大,便只搭了两块石板垫脚。由于几次暴雨山洪,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于是在花板铺边集资建桥,故桥名“花板桥”。有的地方修桥以后,由于桥名影响增大,又以桥名取代了原来地名,如花板桥、十步桥、高桥、千工桥等等,俯拾即是。人们最熟悉的是花板桥,现在就取代了花板铺的老地名,有几个人知道这一带原来叫花板铺,说明桥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的小桥,原来并无名称,由于在桥上发生了一个故事,就因这个故事而有了名称,如换女桥。相传临湘源潭镇聂坳村有条无名小港,港上有座石板桥。有一年,小港南北的两户人家都择定了同一个“黄道吉日”接媳妇。为图吉利,落个子孙发达,双方都提早行礼发亲,准备抢先过桥。当港南的花轿赶到挢头时,港北的花轿也踏上了桥板。两家相撞在桥上,谁也不让路,谁也不示弱,一直对峙到天黑。在一片混乱之中,两边各抢一顶花斩,抬了回去,等打开轿门一看,才知道港南抬来的是港南女,港北抢回的是港北人。为了不错过吉日良宵,只好将错就错,草草成了亲。当地人为了表达对封建世俗的痛恨,从此把这座桥取名“换女桥”,这条港也叫“换女港”了。

桥的形制与建材

岳阳古桥的形制多为花岗石质或青石质的单孔、多孔的拱桥和平板桥。平江县河东乡九龙村的仙人桥,长17米、宽5.3米,单拱,拱高11米,桥面铺红花岗石,两侧立条石栏柱,始建于宋代,虽经维修,仍保持宋代风貌。三拱连缀的有三眼桥、三姊桥、罗水女子桥等。

三眼桥,初名通和桥,又名堤头渡桥、万年桥、万由桥,因桥为三拱连缀砌筑,故俗称三眼桥。它是湖南历史最悠久、最坚固的古桥之一。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清代修葺四次,现存古桥是同治十二年(1873),钟云卿独资重修。三眼桥全长48.6米,宽8.8米,通高15米。桥用花岗石砌筑,两边有石护栏,西头置石狮一对。桥身共浮雕栩栩如生的蜈蚣12条。这是将民间蛇怕蜈蚣,蜈蚣怕雄鸡,雄鸡又怕蛇,“物象互制”的说法用于桥梁建筑。相传大蛇即蟒,蟒可变成蛟龙,蛟龙会兴风作浪,故刻蜈蚣于桥上以制服蛟龙。140年来,三眼桥历经了狂风巨浪山洪湖潮的冲击,特别是1964年成为岳阳通往南北各地的公路桥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仍不裂不损完好如初,主要得益于古代工匠们使用“层伏”的处理,即在桥面设横直两层麻石,以增加桥的抗震力和承重力。

此外,岳阳还有些值得一提的桥梁。汨罗新市街的赵公桥,长66.5米,建于清乾隆年间,如今是“汨平公路”的通道,车水马龙,仍然完好无损,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平板石桥,单孔的以张谷英村最多,有46座,“百步三桥”,还是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的著名景点。临湘万峰石桥为三孔;宋湾石桥多到五墩六孔,均建于明代,桥面铺长条青石。岳阳县步仙桥,石桥上建木构亭廊,覆以青瓦,方便行人遮风避雨,与湘西的风雨桥相似。

一座桥一段故事

岳阳古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选录几个以飨读者。

步仙桥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秀才过桥,见桥上晒的荞麦,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引起雅兴,即得上联:“步仙桥,桥上晒荞,风吹荞动桥不动”。可是,秀才想了很久终不得下联,只好将上联题写在石柱上,以征下联。数年后,有位河西广兴洲的秀才经过这里,当即对出下联:“广兴洲,洲下泛舟,水打舟流洲不流。”上下联皆取音同意异之字,巧用顶针手法,确是饶有趣味。

伞把桥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大云山受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年深月久,修出个了云山大仙。但那时云山还没有庙宇,成千上万朝圣的香客连个下跪的地方都找不到。于是,云山大仙一声号令,动用湘鄂两省数县的天兵天将在大云山上修庙。有天夜里,吕仙出外云游路过大云山,得知云山在修大庙,洞宾拍手叫好,说:“云山乃仙家之地,此举善哉善哉!”于是想到海上仙山去找块好石头捐到庙里,表示一点心意。洞宾大仙到海上仙山左挑右拣,好不容易才选中一块。可是石头太大,不便携带,他就把石头戳了个眼,用伞把穿起扛在肩上,兴冲冲地飞奔大云山而来。尽管吕仙跑得快,可是路隔万里,刚到甘田,雄鸡就叫了。雄鸡一叫,气数便由阴转阳,云去雾消,再把石头送到大云山也不中用了!吕仙叹了口气,随手把石头往路边一丢,便走了。后来,当地百姓把这块石头横在一条小河中间,搭成了一座桥。为了让子孙记得吕仙捐石修庙的功德,便把这座桥取名为“伞把桥”。直到现在,桥上还看得到吕仙用伞把挢过的眼哩!

落马桥的传说。岳阳东乡有座落马桥。相传岳阳有个叫余家垅的地方,古代出了个能人名叫余千秋,在朝里做大官。尽管京城离余家路隔千里,但他有匹“神行竹马”,看起来就是一根竹子,但是他往上一胯,立即就变成一匹飞马。所以,他经常夜间回家,清早又赶到京城上朝。这事除他妻子外,连他的老娘都不知道。

不久,余千秋的妻子有了喜。婆婆怀疑她有外遇,举棍就打。媳妇无奈,只好实说。当晚余千秋又回来了,妻子悄悄地告诉了婆婆。婆婆半信半疑,过去一看,真的是儿子回来了!她心中十分奇怪,便问:“我儿远在京城做官,难道经常早出晚归?”余千秋不敢扯谎,便指着竹竿说:“儿这匹宝马,喊去就去,喊来就来,一下子就到了。”婆婆不相信天下竟有这样的稀奇事,硬要儿子把竹马给她看看。哪晓得婆婆不晓事,也学样把竹马往胯下一挟。这下出大事了。他母亲不知竹马只儿子骑得,女人一骑就把马骑死了!余千秋急得心似火烧,明早赶不回京城,圣上怪罪如何担当得起!于是,他立即跑到附近租了一匹快马,连夜启程往京城赶去。

朝里有个军师,嫉妒余千秋。这天早朝便对皇上说:“余千秋是天降的紫微星,早有谋朝篡位之心。圣上不信,他昨夜又回去谋划去了。”当皇帝的最恨谋朝篡位,立刻吩咐军师放飞刀去取余千秋的人头。军师算得准,飞刀来得快,途中,余千秋的头被取走。那匹马通人性,看到主人的头被取走,随转身往回跑。走到一座桥上,有个小孩见了就喊:“哎呀快来看哪!这个骑马的人没有脑壳呀!”这一说破,余千秋就立即滚下马来,掉到桥下河里去了。后人便把这座桥叫“落马桥”了。

文修桥的传说。云溪区文桥乡有座五百多年的石拱桥,人称“文修桥”。文修桥原名叫“晏竺李”。这儿自古有条6米多宽的小港,上面搭有一座木头桥。相传明朝末年,有个叫李子文的,家世贫穷,一家七口全靠租种财主的薄田度日。一年春天,他好不容易借了担谷种,过木桥时,岂料桥已枯朽,脚下一闪,连人带谷倒入河中。望着浸在水中的谷种,他心如刀绞,指天发誓:“只要我李子文日后勉强有碗饭吃,就要把这桥修好。”春去秋来,光阴似箭,转眼过了三十个年头。由于他勤耕苦作,节衣省食,年近花甲的李子文确实富起来了,家中拥有了四亩水田,吃饭之余,稍有积蓄。这时,他便开始落实当年的誓言,让更多的贫苦百姓受益。于是捐银百两,捐谷四十担,牵头组织劳力,从湖北蒲圻运来数千块青石,请来石匠,花工上千,修起了这座石拱桥。有一次,临湘县的万县长从此经过,看了桥边的碑文,赞叹不已,便将这桥取名叫“文修桥”。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