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鬼当家”危险潜伏暑假安全不能放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小鬼当家”危险潜伏暑假安全不能放假

数据显示,暑期骨折损伤患儿最多

来源:

-->

暑假来到了,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年中的狂欢季,但对父母们来说,暑期也是一个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这不得不让家长们绷紧神经。虽然今年的假期才刚刚开始,但因为缺少安全防护措施,父母没有时间监护,已有部分安全隐患露出苗头。岳阳市120医疗紧急救援中心7月1日-11日报告显示,儿童骨折损伤28例、交通事故17例、气管(支气管)异物10例、烧伤4例、中毒5例。面对潜在的危险,专家在此特别提醒家长,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疏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痛苦和遗憾。

意外伤害中骨折损伤患者最多

【案例】7月10日,家住马壕的9岁小豪与小伙伴在自家楼梯间玩得兴致勃勃。在打闹中,小豪被一个小伙伴从后面不小心推了一把,紧接着就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小豪从2楼楼梯间坠了下来。幸运的是小豪落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厚的垫子,虽然伤势严重,但没有危及生命。

【提醒】市一医院重症监护室专家表示,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危险意识教育。告诫孩子不要擅自攀爬高处。儿童跌落主要发生在阳台、楼道、运动场所及高架床等。孩子天性好动,加上精力旺盛,喜欢打打闹闹,对危险的辨别意识又较弱,因此很容易发生摔倒骨折等伤害。尤其进入夏季以后,孩子衣服穿得较少,摔倒时缺乏衣物的保护。应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当家长判断孩子可能是骨折的情况时,要马上进行妥善固定,避免进一步的损伤,需要就地取材,如木板、硬板纸之类,在现场进行固定,切记,无论什么骨折,家长都不要去活动骨折部位,也不能让孩子乱动,否则可能造成严重二次伤害。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按摩、热敷等,在没有经过医生诊断前,万万不可。尤其是脊柱骨折,更是不能随意搬动或摇晃孩子的身体,应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护。

路上玩耍易出交通意外

【案例】近日,家住新路口12岁的小强最爱踢足球,由于家的附近没有可以踢球的地方,所以放假后,他经常与小朋友在马路旁边的一片花园的空地上踢球。一次,在争抢中,足球滚到了马路上,与球最近的小强立刻冲出去捡球,就在这时,一辆汽车行驶过来,在小伙伴们的惊叫声里,小强被撞在路边。幸亏车速缓慢,小强被压断一条腿,没有生命危险,看着沾满鲜血的小强,孩子们都惊呆了。这一次经历,成了他们一生中最为害怕的噩梦。

【提醒】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易峰称,儿童在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时也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因此,交通事故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又一杀手。另外,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交通标志辨别不清,对交通状况又缺乏判断力,加上有些家长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也做了坏榜样,由此使得儿童成为交通事故的易发人群。因此,作为家长,要在安全教育方面以身作则,不为抢时间而乱闯马路。同时,教育孩子在马路上玩很危险,并告诉他们识别设立在街道或危险场所的醒目标志也很重要。

烫烧受伤事故悲情上演

【案例】7月9日下午,家住南湖的4岁珍珍,跟着奶奶在厨房里玩耍,因奶奶一时大意,被电饭煲正煮着的一锅滚烫的稀饭从头上顺着身体浇下,被严重烫伤。经医生及时抢救,珍珍脱离生命危险,但疤痕将在她身下留下痛苦的烙印。

【提醒】据市一医院烧伤科专家介绍,烧烫伤在孩子意外伤害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一般可因失火、炉火、火柴、电器、电熨斗、电炉、热水、热油、蒸汽、爆竹、强碱、酸等造成。由于小孩特别好动爱玩,爱表现,他们有时会很懂事地为家长做这做那,比如,倒水、倒茶,这个时候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造成烫伤。因此,暑假一定要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随意到厨房玩耍,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刚煮好的稀饭要放在不易碰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如果烫伤不很严重,应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水温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于-6℃。

孩子吞入异物易引起窒息

【案例】家住洛王的多多,今年4岁了。近日,多多趁大人不注意,抓起一把瓜子就往嘴里塞。嚼着嚼着,孩子突然剧烈咳嗽,脸都憋得紫红。家人赶紧把孩子送到市一医院。医生通过小孩专用的气管镜,从孩子的支气管里夹出半片黑瓜子壳。

【提醒】市一医院耳鼻喉科杨滨主任提醒,气管异物是十分危险的,轻的可能引起肺炎,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常见的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葡萄、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等。在给孩子玩玩具时,先注意玩具上有没有零件脱落,或周围有无小物品,比如弹珠、小螺丝等。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行喂东西,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要逗孩子笑,因为这样都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如果不小心卡住,三招将宝宝异物卡喉化险为夷。一手拳拇指顶在上腹部剑突位,另一手用掌按住拳头,用力迅速挤压,重复上述动作。还可以采取头低足高的体位,用手掌适当用力在患儿后背双肩胛骨内拍击。一旦孩子吞入异物,注意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说明异物进入气管,需要到医院紧急处理,否则会引起窒息。

饮料瓶装清洁剂会误导孩子

【案例】花板桥8岁的浩浩独自在家,口渴时发现厨房的角落放着一瓶可乐,打开盖子就喝了一口,发现味道不对赶紧吐了出来,但是已经有部分进入了食道。后来,被及时赶来的爷爷送到市三医院,经医生检查发现,可乐瓶内装有消毒液。由于浓度较高,已经烧伤食管。

【提醒】市三医院急诊科许主任介绍,意外中毒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1-2岁年龄段为儿童中毒发生的高峰,但门诊中也不乏稍大年龄段的病例。常见的中毒原因有药品、酒精、洗涤剂、煤油、汽油、杀虫剂、灭鼠剂、有毒植物的根茎及果实。因此,家长不要用饮料瓶装这些危险物品,以免误导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本报记者

李弈萱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