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月千里寄相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明月千里寄相思

来源:

-->

“异乡客”眼中的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相聚团圆、共享天伦的日子。然而,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或为生计、或为学业奔波在外,无法和家人相聚。有多少人在这个节日回不了家?每逢月圆之夜,这些异地他乡的人们是否会有浓浓的相思?中秋节的传统内涵在如今的年轻人眼里又有多少意义?9月14日,记者走进这些人群,倾听他们在中秋节里的心声,一起回味记忆深处的中秋味儿。

他乡打拼

一个人的月下思念

(打工者王平:广西桂林人)

36岁的王平来自桂林永福县。2000年,为了生计,他来到岳阳打工,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回乡过中秋了。

16年里,他跑过销售,当过服务员,下过工厂……尝试过不少职业,如今在步行街附近一家手机店做片区经理。

“我差不多16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每年都只有春节才能回家看看。”当问及中秋节是否想家时,已经十多年没回家过中秋节的王平沉默了片刻。之后,这个壮硕的汉子眼眶模糊略带湿润地说:“年怕中秋,月怕半。想!当然想家!但是家里有老有小,想想当初从县里来到城市是为了什么?就感觉到有精神寄托,再苦再累也值得。”

王平说为了养家,他从永福到岳阳打工,一做就是16年。一个人在外的日子,他早已慢慢习惯了岳阳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为了给家里多攒点钱,给孩子能多买个零嘴,多穿件新衣服,王平索性过年才回家。

问及家里最想念的亲人的谁,王平说:“以前最想的是家里的父母、亲人和女儿,今年要牵挂的又多了一个。我媳妇给我添了个胖儿子,才2个月。”说到儿子,王平的嘴角不住地泛起甜蜜的笑容。

异乡团圆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乡

(个体户张蔷:湖南娄底人)

30岁的张蔷是娄底新化县人,在岳阳花生茂广场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在岳阳生活了12年的她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了。“今天生意差不多了,我们早点关门,一会儿还是去买点月饼,明天就中秋了。我们还是一家人过个节。”9月14日下午,张蔷一边招呼着一岁的女儿,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关店,结束一天的生意。“我18岁和男朋友到了这里,到现在已经12年了。”张蔷说,刚毕业到岳阳的那几年,都是一个人在外面找工作,中秋节也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过的。后来,因为做生意,每天都要打理自己的店面,回家的时间就更少了。“做生意不像在单位上班有假期,除了春节耍几天,我们其他时间基本是无休。”

为了一解思乡思亲之苦,张蔷做生意后没几年,就把家里的老父亲、母亲和弟弟都接到了岳阳。“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岳阳,我也不用一个人过中秋了。在这里生活了12年,岳阳也算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张蔷说,虽然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丰都过中秋,依然怀念家乡的味道,但是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乡,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圆。

求学离家

中秋最是想念家乡菜

(大学学生宋添书:江西南昌人)

20岁的江西南昌小伙宋添书是一名在岳阳求学的大学生,这个中秋节也是他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度过的节日。虽然有朋友、同学的陪伴,对于家人和家乡菜依旧充满了浓浓的思念。

“今年中秋节应该会很忙,因为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带领同学们去参加迎新工作,可能忙着忙着就不会想家了吧!”20岁的宋添书脸上虽然带着笑容,但眼神中还是流露出对家中亲人的深深思念。

去年,他远离家乡,独自一人来到岳阳求学,今年中秋节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不能和父母亲人一起度过。以前每年中秋节都会和家人一起赏月,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中秋晚会。现在一个人在外地,难免会感觉到孤独,有一点点失落。虽然刚开学不久,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谁都会很想家。“想念妈妈做的蘑菇炖肉、焖饼和奶奶做的红烧肉。”

宋添书说,现在一个人在外求学,也感觉到责任更重,更有动力。虽然错过了很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是种遗憾,但好在还有很多学生会的朋友们能陪我一起过中秋。“等迎新工作忙完了,晚上肯定会和那些不能回家的同学和朋友聚聚,也算过一个别样的中秋吧!当然,打电话回家问候祝福家人,这个肯定不能忘的!”希望家人都能健健康康的,这是这个异乡客对家人最真挚的祝福。

本报记者

异地打工者

王菲盈

中秋是月饼的味道和妈妈烧的菜

今年是王菲盈在北京过的第2个中秋节,在杭州上了4年大学再加上北京工作的2年,她已经有6年中秋节没有回家和父母团聚了。“放假时间太短,回家坐火车的话来回路上就得两天,坐高铁和飞机又太贵,况且单位有可能加班,这个中秋又回不了家了。”王菲盈告诉记者,上次回家还是过年的时候了,等国庆节一定回家陪陪父母。

每个北漂族都会面对租房、出行等困难,她也不例外,但是她觉得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一年多下来差不多也习惯了,就是经常会想家,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说起中秋节,在她心中,中秋仍是月饼的味道和妈妈烧的菜。“其实最怀念的不是过节,而是过节能吃到家里的饭。记得每年中秋节,家里都会堆满了亲戚朋友送来的月饼,各种味道的吃也吃不完,节日当天,家里虽然就3个人,妈妈也一定会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菜,红烧鱼、啤酒鸭、豆芽鸡……”一说起妈妈做的菜,她立刻有了好多话。

说到中秋的安排,她说会和几个岳阳的朋友一起找个湘菜馆,或者和朋友一起自己动手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回味一下家乡的味道,再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

见习记者

留学生

任诗予

为比利时的朋友做几道拿手的中国菜

家住湘阴县、今年25岁的任诗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读研二,今年,她将在这里度过第二个中秋节。

回忆起一年前的中秋节,任诗予特别有感触。去年中秋前夕,她刚到比利时鲁汶市,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每天都在奔波。从见导师、上课等的学习准备,到办理身份证等的身份确认,再到添置日用品、买菜做饭等日常琐事,每天都感到好奇和新鲜,都在对比比利时与中国的生活差异。每每此时,任诗予更加思念国内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亲人朋友。“中秋节当晚,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组织一台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晚会。晚会结束后,主办方还给在场的人分发了月饼,后来我们学生会还组织和华人朋友聚在一起吃饭。”任诗予说,在国外,中秋节的气氛并不像国内一样浓,但能组织这样暖心的活动,就有了在家时过中秋节的气氛。

不过,最令她感动的还是家人对她的牵挂。“那天,爸妈跟我视频,对我的起居、吃饭、学习的适应情况,全问了一遍,其实他们已经反复问过我好多次。他们总是牵肠挂肚,待我如年幼的孩子。”

当谈到今年的中秋如何过时,任诗予告诉记者,今年中秋节,她准备邀请几个朋友到家

里吃饭,亲自下厨做几道拿

手的湘菜。“出国前,我在北

京认识了很多比利时的朋

友。到比利时后,这些朋

友对我非常照顾,像家人

一样。借着中秋节这个契

机,大家聚在一起,边聊天,

边赏月,也别有一番风味。当然,也不忘给家人打个远洋电话。”

见习记者

刘姿言

大学生

罗宁娜

为尽快独立首次离家过中秋

“爸爸妈妈,今年中秋可能要在学校和学弟学妹们一起过了。”19岁的罗宁娜在电话中对父母说道。她是湖南生物机电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二的学生,因为今年中秋节大一的学弟学妹还在军训,而她是几个班级的助班,所以今年中秋节她要陪学弟学妹们军训,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异地过中秋节。

罗宁娜是家里的姐姐,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读大学也选择了离家最近的长沙,隔三差五就能回家一趟。她说:“虽然我也很想回家陪家人过节,但是学弟学妹们不能回家过节,我既然是这几个班的助班,我就得留下来。”

虽然不能回家过节,但是节日当天她和学弟学妹们的活动也相当丰富。白天他们照常军训,晚上她们不仅安排了聚餐,还组织了中秋晚会,每个班都要表演节目。现在,她正陪着学弟学妹们赶着排练节目。“不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不是不想念他们,而是希望自己能尽快独立、尽快适应,不再依赖爸爸妈妈。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会照顾好自己,希望他们放心!”罗宁娜说。

见习记者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