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读《岳阳楼记》六十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岳阳日报
我读《岳阳楼记》六十年

来源:

-->

◆邹震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平江一中读高中时,语文课本上有《岳阳楼记》这篇古文。教我们语文的是朱澜湘老师,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教书时的学生,古文功底深厚,他摇头晃脑朗诵这篇课文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他曾反复强调:“同学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也无论你在干什么工作,都要把范公的话记在心头,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九六一年,我从湖南省建设学院分配到岳阳工作,受组织上的安排,我一次又一次地陪客人参观岳阳楼,听讲解员讲解、欣赏雕屏上的《岳阳楼记》。我还在报刊上发表过《范仲淹的忧乐观》及《范仲淹为何葬伊川》等文章。记得有一次,我陪同学上岳阳楼,自己主动当了讲解员,我从人生观的角度对《岳阳楼记》做了一些解释,大家反映很好,其中有西安来的两位老同志,还夸我讲得不错!二00九年,岳阳楼区教育部门的同志还邀我讲了一次《<岳阳楼记>读后感》。因此,前前后后,我读《岳阳楼记》已六十年了。

这篇“记”是公元一零四六年(庆历四年),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写。“文以楼存,楼以文名”,岳阳因为这篇“记”,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这篇“记”,也像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青山、绿水、蓝天一样,永远给人美好的记忆。

这篇“记”由扼要的述事、生动的写景、简短的议论三个部分组成,全文共三百六十八个字,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由来;第二、三、四自然段写洞庭湖上不同景色和登楼者对景色的不同感受;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议论中心,不仅写得精彩,也是全篇精髓所在,告诉我们如何做官、如何为人、如何关注民生。

范仲淹在“记”中对洞庭湖不同季节的景物描写,批判了“迁客骚人”情随物迁,以物喜、以己悲的思想感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以鞭策自己,勉励朋友。

范仲淹的进步思想从何而来?我觉得根本就是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他对“仁”的认识和继承。范仲淹在“记”中写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追求“古仁人之心”,最先要追求的是这个“仁”。“仁”字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从字形来看,单人旁再配上“二”字,便是“仁”。即说明有二人以上,就要发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还是旅途邂逅的陌生旅伴,只要两个人的相识存在,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必须相互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仁”。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爱人。后来,这个“仁”被通指社会的一种含义很广的道德概念。

范仲淹不仅家境贫寒,刻苦攻读,且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山东邹平县长山的醴泉寺读书数年,与高僧外出云游,我们读“记”,可以发现他处处表现的“爱人利物”的思想。

其次是对“仁人”的敬重和仰慕。“仁人”是爱人之人,也即古代品德高尚之人。

三是对“古仁人之心”的追求与发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说明他一直追求着那种高尚者的道德情操。“心”指思想感情,这种“心”在“记”中的发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是范仲淹的思想来源于孔孟,又高于孔孟。宋代诗人王十朋在《读岳阳楼记》中说:“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我读《岳阳楼记》已六十年了,它在我心中,先忧后乐精神在我心中!

99Cms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