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治家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阐述得非常透彻了,加上后人的注释和演绎,他们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正式以“家训”命名的著作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有《教子》《兄弟》《治家》《勉学》《文章》《书证》等共20篇,洋洋洒洒3万余言,涉及“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以及“论字画音训、考证典故、品第文艺”等内容。其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告诫人们交友要慎重;“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因须早教,物失机也”,提出要抓好早期教育;“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指出靠家财显富,不如靠技能谋生;“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告诉每一个人:既要爱惜生命,又要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勇气。这些都是《颜氏家训》的精髓。
后来明清时期的朱柏庐摘录各家经典名句,再糅合自己的思想,写出了只有522字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后人则称之为《朱子家训》,内容涉及尊敬师长、勤俭持家、自律敬业、邻里和睦等方面。由于它是格言,又多用韵文,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因此流传非常广泛。“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和万事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日常生活,恒须节俭;“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做人要懂得感恩;“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书目的是要学好本领,当官就是要不忘初心,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利益。这些做人的道理朱柏庐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后,“家训”风行。清代重臣曾国藩告诫他的子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健俭,永不贫贱。”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毛泽东的家风坚持“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习仲勋则教育子女:“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江苏泰州李氏旧居的厅堂上则挂着书有80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
纵观上述“家训”,可以看出:其内容详细的涵盖了严守国法家法、和睦同族闾里、悉心尊老爱幼、规范祭祀祖宗、严于修身齐家等项,简单的则只就某一个方面提出要求,但多半都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主线。
“家训”的流传,对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凡响的教育作用。
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仅唐代就出现了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为世楷模的书法大师颜真卿,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曾国藩有3个儿子,6个女儿,8个孙子,4个孙女。到目前为止,他的五个兄弟的后人已经延绵至第八代,有突出成就的就多达240人。大到高教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小到大学教授、出版家、画家,遍及工业、农业、外交、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他们都秉承曾国藩制定的“家训”,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有人问为什么后人中的职位没有一个超过曾国藩的?他的玄孙曾宪华回答:“曾家那么多代,没有一个是坏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正是:祖辈留家训,儿孙走正路。
《朱子家训》则不仅是朱氏家族的家训,而且几乎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家训”典范。清乾隆时的礼部侍郎德保就评价《朱子家训》是“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青灯”。它一面世,就受到普遍的肯定,后来的人们干脆将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并列在一起,作为蒙学读物。其影响之大,是不可用短短的几句言辞能够表达清楚的。
一篇“家训”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先祖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一篇“家训”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后人们从中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一篇“家训”就是一座大海中闪亮的灯塔,在那里大家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航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