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安营的“六月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六月年”,是城步长安营一带聚居的苗族、侗族同胞们的一个特殊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这里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与活动,庆祝这一独有的传统节日,就如同我们常见的过年一般。这也许就是称之为“六月年”吧。

长安营的这一节日,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有着本质区别,为长安营这一地域的群众所独有,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相传,宋太祖曾追封长安营的苗族杨氏孪生三兄弟为“白帝天王”。“白帝天王”生前就因为英勇智慧,深受人们爱戴,化仙后,更是受到当地人们的敬仰。因此,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就有崇拜“天王爷”的习俗。

后来,发生在明朝正统元年的湘贵黔边境少数民族起义中,当地居民认为苗、侗首领蒙能、李天保、李再万就是“天王孪生兄弟”转世。起义失败后,横岭峒及周边数百里的各少数民族为了纪念三位英雄,在长安营村龙塘冲口修建了“天王庙”,并把天顺四年六月六日李天保起义军大败朝廷官兵的日子,定为了“天王庙”的祭祀日。久而久之,“六月六”就形成了当地富有民族特色、深含文化底蕴的节日。

“六月六拜天王”的节日发展到清代,每到这一天,长安营及周围的苗族、侗族同胞,便自发来到“天王庙”,杀猪宰羊,举行盛大祭祀仪式,还要恭请庙里的“天王菩萨”出銮游巡。由此,这一节日也被大家称之为“抬龙王”。抬着“天王菩萨”巡视完苗寨、侗村的山山水水后,村民们会再次举行祭祀,恭送“天王菩萨”回庙;各项祭祀之后,能歌善舞的苗、侗同胞便在庙前的空坪上,燃起熊熊篝火,欢快地跳起舞,对唱起山歌,其热闹气氛,远远胜于“过年”,自然地大家把这一天称之为了“六月年”。

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过“六月年”这一习俗,早已不局限于长安营这一地域,也早已不局限于苗、侗两个民族。现在,这一节日,已经辐射成为怀化通道、广西龙胜、桂林三江、我市绥宁等地域的苗、侗、汉、壮、满、瑶等多民族同胞的一个共同的节日。

2012年6月初,我在城步采访时,县旅游局的同志特意带我去看了一次长安营民众过六月年的盛况。

当年,长安营的“抬龙王”活动安排在农历的六月初一。这天,我随同县旅游局的同志,早早地从县城出发,车子在一会是雨,一会是云,一会是烈日的南山丛林中,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长安营村。这时巡游已经开始,老远就看到,所有通往长安营的道路上,挤满了各种交通工具,从豪华大巴到农用运输车。车队中有的是来旅游观光的,有的则是以民族为队伍来参加游巡的。而长安营窄窄的街上,旌旗伞盖,笙笛锣鼓。从小街道辐射出的各条大道和小路,都涌动着人群,他们身着节日服装,赶潮一般地奔向巡游队伍。我们只好在村外老远的地方下车,随着人流的涌动,身不由己地夹在队伍中被挤进了村。

乡亲们用红顶轿子抬着“天王菩萨”走街串巷,游山巡水。轿子前有锣鼓队、狮龙队,后有笙箫队、护送队,轿子的周围还簇拥着花娘。轿子从街上经过,临街的店铺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用长凳摆设“贡品”迎接,还要燃放鞭炮。整条街道,笙笛绕梁,锣鼓喧天,鞭炮震耳欲聋。

现在,当地的“天王菩萨”出銮游巡活动不再是人类害怕神灵和灾难的封建迷信活动,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节日,用以表达对于丰收的喜悦。其活动主旨,由过去的“敬神灵”,改为了“兴邦扶民”“家和业兴”“尊老爱幼”“轻利重义”等内容;在巡游的灯笼上写些“人寿年丰”“百业兴旺”等吉利话。

当然,不仅活动的主旨有了新的发展,活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变。现在,相比巡游更大规模的是物资交流会。这天,十里八乡,乃至百里、千里之外的人们赶来长安营,有的赶着来赚钱,他们带着五光十色的商品来做买卖;有的是来花钱,他们攥着钞票来选购各种货物;有的一身二任,既来挣钱又来花钱,他们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或者工艺品卖掉,又买回自己一家人生产生活的必需用品;还有的更具原始商品交换的意味,比方牵来一头黑犍牛,换回几只山羊羔。

参加巡游的人们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年老的,或许是为儿女许上或还上一个愿念;中年人,或许是来观赏大戏,借以松驰一下终年劳顿的筋骨;年轻的少男少女呢,也许在媒人引领下相亲,也许是独自与意中人相会,神秘而美好的希望在吸引着他们;有许多人纯粹是来赶赴一场酒筵,他们无心理会物资交流和戏院里的大戏,而是铆足了劲儿直奔酒桌而去,于是村庄的“餐会”上传出吆五喝六的声音;还有一种人的来意让人费解,他们在这村庄没有亲戚可走,也不去看戏购物,他们去干什么呢?“走,到会上去挤挤”。原来,他们就是为了来凑凑人气;在拥挤的人群中,当然更不缺乏同我“一伙”的摄影爱好者与外来游客。

现在,长安营的“六月年”,已经成为一个盛大的旅游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