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创造物质条件。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准备一间独立的书房,一个专门的书柜,还要丰富家庭藏书,由孩子自己去管理和使用,这样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其次,营造读书氛围。每天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读书,让孩子依偎着你,亲子共读。带着孩子富有表情地读,注意音律和节奏,每个角色采用不同的声音读,一边读一边指出颜色、形状、小动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东西。可以重复读书,多次读同一本书,帮助孩子熟悉一些常用词汇。也可以读一本孩子特别喜欢的书,用磁带或录音笔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孩子听。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爱读书爱学习,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再次,激发阅读兴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从兴趣开始,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知之者,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会去读书;第二层好之者,喜欢读书,有读书的愿望,并能从读书中获得一定的快乐;第三层乐之者,表现为痴迷于读书,读书变成了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巧妙导读,激发阅读期待
孩子喜欢听故事,就是喜欢读书的前奏和萌芽。当孩子缠着父母讲故事的时候,家长不能不耐烦,也不能随便应付,更不能不予理睬。而是要从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父母讲故事也要有策略。第一个是设置悬念法,讲到关键处戛然而止,可以对孩子说:“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参与感,又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注意力,有利于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养成。也可以对孩子说:“想知道结果怎么样,自己去看更精彩。”这样让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故事的结果,孩子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书籍的诱惑,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第二个是片断呈现法,家长只描述故事中的精彩片断,从而激发孩子阅读整个故事的愿望。还可以用故事梗概法,先把故事的主要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孩子听,孩子听了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趣,然后自己去阅读。这样,借助聆听故事,让孩子慢慢挣脱家长的扶持,自己畅游书海,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
善于阅读,深化阅读感悟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有了阅读的愿望,再学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那么阅读才会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借助工具书。小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有限,阅读中常常会遇到拦路虎,所以带着工具书读书就如同身边坐了一位指导老师,如果养成读书时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那阅读就会如虎添翼。勤翻字典,既为阅读扫除了识字的障碍,又会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
读书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就不能吸取知识和信息。“学起于思”“学贵有疑”“熟读精思”都是阅读经验,家长要引导孩子一边读一边想,可以联系上下文前后对照发现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读完文章再回过头来掩卷而思,提出疑问,进行解答。
读书要动笔。阅读就是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读书要常把笔握在手中,圈圈点点,抄抄写写,画记或摘要书中的重点、精彩词句。还可以将读后的理解和感悟整理后转换成书面文字,变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分享交流,体会阅读快乐
在孩子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老师或家长都要及时与他进行分享交流,让孩子通过口头表达、写读后感或绘画等不同的形式表达他的阅读感受,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愿意的方式进行分享。不管是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还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家长都要多记录、保存学生的作品、成果,并且创造各种机会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体会阅读之后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