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这个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汉字是美的,是有趣的,偶尔细细品之,更觉笔画有灵性,意义多悠远。然而,若是追本溯源,探究研考,那些有关汉字的理论却又是枯燥的、艰深的,以致晦涩而难懂,即便学者教授如数家珍,我辈却依然可能一头雾水。然而,这本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一字不识》却不同。
遥想故园乡下,虽然民风淳朴,亲邻和谐,但从前的日子,贫瘠又落后,上过学读过书的人总是少之又少。所以,那时候,形容一个人没文化,常戏谑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甚或更夸张些,笑人家“连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如今,时代早已不同了。但眼前身畔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方块字,我们是不是就“知根知底”呢?怕绝大多数时候,也仅仅是停留在其工具性上吧。就像我,虽因工作之需,爱好所逼,常也会选购些诸如《打死不写错别字》《写作必备词语规范手册》之类的书,但毕竟掺着些“硬着头皮”的无奈,未能像作者一样,全身心地浸淫其间。作者林之是《杭州日报》的副刊编辑,先后出版过《西湖细节》《钱塘里巷风情》等文集,近年来致力于汉字之美的品味与传播。此书恰是一本“教人识字”之书,不仅独辟蹊径,匠心别裁,立足自身经历和历史故事,更能颇具文艺范儿地为读者生动诠释汉字之大美,赋予汉字以全新的鲜活生命。
全书分作四辑:“春天里的一枝花”“心有灵犀”“窗上的古风”“苔深不能扫”。
作家行文典雅有味,语言简劲亲切,从春、夏、秋、冬四季入笔,引领读者识“花”辨“草”、写“马”画“羊”,复又“乐山乐水乐古乐今”,揭“你”之本相,探“我”之古源,不再惑于“南北西东”;继之立“门户”,倚南“窗”,“执箸巡游万乘之国”;最后换“气”“吹禅”,赏“苔”寻“梦”,感受“午门威仪”,闲道“风月无边”……却原来,“万”是蝎子“它”是蛇,走路还分“步”“走”“趋”“奔”;却原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亦是远古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它们貌似普通的背后,竟还隐藏着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或民间传说……正像作者所感慨的,“汉字就是几千年前古人所描迷的周遭事物,从文字角度看,我们依然生活在古人所描绘的世界里
。我们用了几千年的汉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一直在讲故事。”在作者娓娓讲述中,一个个汉字立时有了生命般,迢迢穿越历史的烟尘,踏过岁月的长河,在书页之上跃动了起来……
“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咣当”。掩卷回想,我竟曾觉自己“识字无数”,以致倨傲又睥睨。记得初学书法时,甫一捉管乍有进步,我便难捺轻狂,不分场合,横竖都喜写繁体来逞技炫能。有回抄陈毅的《青松》,我故将诗中的几个“松”都写成了“鬆”。老师不仅没点赞,反语重心长地给我上了一节“文字课”,说“鬆”虽是“松”的繁体,意义、用法却并不相同,前者意为“松散”“松紧”,而青松,松树,只能用简化字“松”……当时自己还愤愤然不服气,现在才明白,像“松”那样的字,尤其是一些同时可对应很多繁体的单字,本就不胜枚举,其形态内涵,渊源流变,自有科学轨迹,不容小觑。一如作者所言,“汉字不仅仅是工具,也是一个巨大的矿藏,埋藏着丰厚的中华文化。”
另外,整本书裸脊线装,素雅精美,内文谈及的180多个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等,皆为雕刻于木板之上,后拓印而成,且每个字单独编了号,于文末以黑底白字的鲜明色彩放大呈现,古朴,纯正,幽雅,隐隐散溢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2019-10-28
00:00:00:0——读《一字不识》读后148850102汉字之美,迢迢穿越烟尘/enpproperty-->2019-10-28
00:00:00:0——读《一字不识》读后14885010c1488501.html2汉字之美,迢迢穿越烟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