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种子之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彭介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深深地唤醒了中国人因曾有的饥饿记忆而生成的无限感谢,举国掀起了巨大的纪念浪潮。5月28日《团结报》“兄弟河”推出专刊纪念袁隆平院士,表达深沉的悼念和无尽的哀思,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让读者沛然而生感动。在众多的纪念文章中,杨胜国先生别具一格地采用了歌词体的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和怦然心动的感觉。其歌词名曰《一粒好种子——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据笔者所知,杨胜国为纪念袁隆平院士而创作的歌词不止这一篇,足见袁院士的逝世对他情感的撞击和他对袁院士情愫的深笃。

歌词创作虽然有别于诗,但好歌词也应该是一首好诗。这就需要优秀的歌词创作者在歌词和诗歌之间找准契合点,让歌词更多地彰显诗歌特质而又不失却其用来传唱的基本元素。《一粒好种子》就是一首值得谱成曲子传唱开去的好歌词,同时又兼具诗的特质。耐听耐读是笔者对其作出的基本判断。而意象的选用几乎让其实现了歌与诗的无缝衔接。

“种子”是《一粒好种子》的核心意象,也是唯一意象。袁隆平先生是农学家,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一辈子都在与种子打交道,研究种子,让种子发育、生长、结穗、丰收,并最后找到消除饥饿和贫困的“种子”。因此,这个意象具有高度的识别性,即让读者能从众多的科学家中把农学家袁隆平先生一眼识别出来。意象和歌颂对象的合二而为一,说明了歌词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意象“种子”还具有鲜明的象征性,象征农学家袁隆平先生。换句话说,袁隆平先生也是一粒“种子”,他在中国的肥沃大地上长出了精神,对民众生存的关怀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对失败的乐观精神,对阻力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在袁隆平那里“从不改变”。这种精神具有生长性。这种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这样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歌词的第三节就对这粒种子和袁隆平精神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一生辛勤耕耘/一生淡泊名利/深深地扎根大地/默默地奉献自己。”

“种子”意象在歌词里是一条结构线,自然地串织着整个作品,为歌词的传唱降低了记忆上的难度。同时,又促进了情感上梯度效应的形成,进而产生了平面而立体的艺术感染合力。歌词的第一、二节是情感的铺垫,可算是情感梯度第一级。这里的“种子”意象标明的是自然界的“种子”,即袁隆平院士培育和研究的种子,要“长出珍珠般的粮食”的种子。然而,这粒种子与自然界的种子多少又有些不同,它有“心志”,它要“绽放”。第三、四、五节的情感就有了明显深化和升华,“种子”意象的内涵显然得到进一步丰富,情感梯度也升到了第二级。称呼由第三人称变化为第二人称,是梯度升级的重要标志。第二人称“您”,让歌唱者和歌颂对象之间面对面互动,情感趋向火热、澎湃,赞颂意味更强更浓。这时候的“种子”当然不再只是“长出珍珠般的粮食”的种子,而是“撒向大地都是爱”的“爱”的种子、“默默奉献自己”的精神种子。“种子”意象成了袁隆平的化身和袁隆平的精神塑像,内涵和外延同时得到了进一步开掘和拓展。“种子”意象到了歌词的最后一节,让情感更加高昂,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梯度也跃上了最高级。作者自己“愿做一粒小种子”,这是一粒有决心的种子。这粒种子因感恩而生,植根于袁隆平精神的沃土;又因传递和弘扬而长,它要把袁隆平的精神传递和弘扬,并像袁隆平一样“惠及民生”。整个歌词里,袁隆平精神就像一个时代的符号和密码,却被有心的作者破解了,并形成了对后人的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至此,歌词对袁隆平精神的讴歌才得到了全面的超越。

同时,一眼就能发现,“种子”意象在歌词里具有人的思想和精神。贯穿全篇的拟人手法,增加了歌词的形象性、可唱性和可读性。

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湘西凤凰农村的杨胜国先生对袁隆平的精神有着深切的体会,而他恰好又是歌词创作者。于是,他要用歌词的形式歌颂袁隆平的精神,并进而歌唱这个伟大的时代。笔者相信,《一粒好种子——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旦被有识之士谱曲,将会受到传唱者的欢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