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
“何为‘师爱’?她应高于母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这是永顺县第一中学英语教师王湘兰对师爱的理解。
37年来,她坚守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与光荣,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师爱是默默奉献,收获爱的感动
现年58岁的王湘兰1984年从吉首大学毕业之后,先后在永顺四中、永顺二中、永顺一中工作。她坚守岗位、刻苦钻研、敢于创新,先后十余次获州县级表彰,1000余名学生走进高等学校……
一路走来,王湘兰始终无法忘记初为人师时的兴奋与感动。
刚毕业那年,王湘兰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来到永顺县石堤镇永顺四中工作。报到那天,学生可爱淳朴,一声声地叫着“老师”,让她体会到当老师的光荣与自豪。
当时,学校的条件极其艰苦,饮水困难,只能到一公里外的井里去挑;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冬天也只能到河里去洗漱。对此,她毫无畏惧,一心钻进教学里,自己出题目、刻钢板、油印试卷,还经常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县城买学习资料……
看到一拨一拨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她由衷地感到幸福和甜蜜。
记得有一年,女儿因肠梗阻被送进了医院。为了不耽误教学,她请家人照顾女儿后回到教室,懂事的学生说:“老师,您去照顾您女儿吧,我们会自己学习的。”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山里孩子的淳朴、真诚、感恩,也让王湘兰坚定了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初心。
师爱是刻苦钻研,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湘兰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她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用于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做到学为所用。譬如“9·11”事件之后,她让学生进行对战争、和平、生存环境等问题用英语进行写作,讨论,辩论,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英语知识,拓宽了思路,也让他们增强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在她的指导下,学生郭欢的《Pray
for
Peace》、蒋超的文章《Three
Pictures》发表在《中学生英语辅导报》。
王湘兰安排每节英语课前5分钟由学生自己播放、讲解、制作小电影,然后请学生背诵,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口语、写作和胆量。2009届全国大学生新生英语竞赛进入决赛的20人中,有3个是王湘兰的学生,这不能不算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奇迹!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王湘兰呕心沥血撰写专著、论文。目前,她已经有一部独著《英语常用句型》和《问鼎高考》《中学生英语分级词汇手册》等五部合著出版,主编的《学霸秘笈·英语》出版六年一直畅销,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获评全国中小学教材专家库学科专家、吉首大学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特聘教师。
师爱是引领学生,收获心灵的关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除了学识上的引导,还需要心灵的关爱和精神的引领。王湘兰一直以真挚的师爱为学生驱赶阴霾,走出困境。
学生小向学习滞后于其他同学,而且缺乏学习兴趣。王老师通过调查,得知小向的母亲患病,父亲失明,不幸的遭遇使小向承受着难言的痛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王湘兰很心疼,觉得心灵的创伤要用“心药”医治。
平日里,她利用课余时间跟小向谈心,鼓励他“人穷志不能短”;天冷了,提醒他添加厚衣服;没钱买饭了,她把口袋中的饭票递到他的手里。小向向她深深鞠了一躬,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会努力!”并从此振作起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一位姓彭的女同学因血小板减少,长期流鼻血。她来自农村,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人照顾,有很多难言之隐,而且意志消沉。为了帮助小彭,王湘兰坚持高中三年每个月带她去医院检查,积极治疗。王湘兰还经常陪小彭散步、聊天,不断地从心理上开导她,鼓励她战胜病魔,消除担忧,积极生活。目前,小彭就职于安徽滁州,生活美满。
漫长的37年里,王湘兰用心灵感受学生的喜乐,用学识引领学生成长,用爱心为学生撒播阳光,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彰显人间大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