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自豪,在人生中有了一段当兵的历史。每当回想,阵营里高高飘扬的军旗,嘹亮的军号声响彻耳畔,仿佛张力着绿色身影,燃烧着青春的岁月。
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个秋天,我终于穿上了心仪的绿军装,奔赴到祖国南疆的广西边陲。那时,硝烟未散,战火纷飞。这也是我第一次坐上绿皮火车,一列车上有湖南、重庆、广西等五湖四海的新兵,到了南宁后,脱上来时厚厚的绒衣。此时,绿城的南宁似春天,鲜花怒放。这对大部分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讲,也没进过几次城,确实开了眼界,大家以为留在省城雀跃起来,太好了啊!吃完中餐后,一辆辆军牌大卡车拉着我们驶出城区,穿进大山,翻山越岭,到了钦州市防城县大禄新兵集中营,两个多月的强化训练:手握钢枪,立正、稍息,卧倒、匍匐前进,瞄准前方,三点一线,开枪,投弹等要目。晚上,我们要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学唱歌、练歌、拉歌,使出牛劲。有时,有些新兵跟家里或者女朋友写信,没有话写,不知如何动笔,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新兵结束后,分下到各营各连各个边卡哨所海防。我们团驻扎分散,守卫着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有的战士从入伍到退伍,还没到过团部。我被分配到了团直特务连,每天伴随我们的是嘹亮的军号声,沙场秋点兵。多少个夜晚,兴奋得常穿着军装睡觉,彻夜未眠,浮想起指导员讲颂的团史:我们团是英雄团,团长李作成是湖南益阳安化人,全国“战斗英雄”,
所在连队荣立一等功,授予
“尖刀英雄连”。更想不到英雄就在身边,一个单元,我住在他的二楼下,每天早晚相见,威武可亲。不久,炊事班的一个饲养员老兵退伍,物色到我去喂养15头猪,连长敖泳怕我有想法,月光下与我促膝谈心,说养猪是门技术活,没有文化怎么干得好呢?革命家庭和知识分子出身的教育熏陶,再加上军营大熔炉的洗礼,在我心灵深处早已播下了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思想,我表态服从分工,把猪养好。
说时容易做时难,苦差活,使命所达接受挑战。每天“泡”在猪栏圈,味道熏人,所以,一日早晚二次,全副武装进入圈内,铲粪便,冲洗地面,里里外外用石灰水清洗消毒,然后把连队的剩饭汤水配好饲料煮好喂养。特别是夏日,广西的气温高得可怕,有时飙升至30℃以上。为了防止它们中暑,将猪全部赶到附近橡胶林乘凉,接架水管洗澡。为了防患疫病,我还拜访当地国营火光农场大型养猪场的冯师傅,请教学习,科学喂养,保证猪儿们能健康生长。每当听到我的脚步声,猪们就“哼哼”着,见我走近,还会昂头、摆耳,亲切得不得了,发出欢快的叫声。不足一年,那15头猪长膘都达300斤以上,极大地改善了连队的伙食。我也年底受到连队嘉奖,并被评为“好战士”学习榜样。
从当兵之日起,我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听党话,做一个忠诚的革命战士。”任劳任怨,不折不扣,用心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后来,我历任班长、连队文书、炮兵营代书记,并调到团政治处新闻报道组。为更好地胜任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能力。作为前线战地“记者”,尤其在炮战期间,我同邱利民、唐爱武、叶方珊,冒着炮火,深入采访,车在前面跑,炮弹在后面追。当一篇篇可歌可泣,来自前线的报道见诸报端,我感到自豪。在战火硝烟中,在祖国界碑上,1985年的7月1日,我握紧拳头忠诚地向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八一”建军节之际,我记录一些军营生活作为纪念。当兵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也许是一段旅行,有长有短,也许是两年、三年,也许五年或者十年……或者更久。但从穿上军装起,军人的奉献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在地震、洪水、疫情的关键时刻,总有军人挺身而出。所以真正的军人不拒绝艰苦,真正的士兵不躲避磨炼。
没有当过兵不知道战友情有多深,这份感情只有当兵的能够体会。我们从祖国的各地相聚军营,凝聚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咱当兵的人。因此,我将牢记军队光荣传统,脱下军装不褪色,依旧守初心,当好一个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