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色记忆今犹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李琳君

农历五月中旬,非遗保护项目“傩言腔”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姐告诉我,她和三坪村民说好了,星期六进行一次犁田栽秧唱“傩言腔”的传习展示活动。陈姐喊去,当然得去。

三坪我到过一次,在古丈县和沅陵县交界的绵绵山地上,由岩坪、寺坪和麻坪三个相邻自然寨组成,所以称作“三坪”。村西南白虎山,山上旧时建白虎庵,我一直没明白,祭白虎与当地人的信仰有什么关系。

天气很好,两天前才下过雨,太阳下白云东一块西一堆,位于山顶坡地的三坪原野如洗般妩媚。下车后,我当向导,领着县非遗中心两位同行,边走边介绍村风民俗。

走过一段水泥硬化的斜坡路,转过阶沿,便看到静静地存留在老旧火砖房子墙上的抗日标语,历经近八十年的风雨,依旧鲜红如火。据村民介绍,房子是向明祥家的,标语是土漆调朱砂拌米汤书写。两幅标语排成一行,楷书,横行,全长十米,宽盈尺有余。从右向左,其一“投笔从军,诛尽敌人!”,标语下方横书“第八保学校宣”;其二“宁肯做战场死鬼,不肯做亡国奴隶!”,左边书“利平乡第一四保国民学校宣传队制”。

“第八保”和“利平乡第一四保”,1943年前,属沅陵县管辖。所以推断,标语为1943年前书写,时值第三次长沙抗日会战,日本步兵进入沅陵县官庄,飞机轰炸沅陵县城,波及距三坪十多里外的乌宿。据村民回忆,看到日本飞机沿酉水河轰炸过往船只,水柱高数十米,惨声振于野,河山破碎,民族抗日情绪高涨。第一次看标语时,我静静地伫立,心里一阵阵伤感,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时代。再次看到和触摸标语时,同样有种说不出的感叹。透过标语,那种民族危难生死存亡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看罢标语,转过村巷,我们便到村中的小水库堤坝上。水库边新旧参差房舍,兼有果木舒枝展叶,微风吹来,水波粼粼。有了水源保证,寨子前的一坝稻田旱涝保收、米质优良,是当地的土特产。走到堤坝外坎下的水泥路上,我指着嵌在坝坎上的石碑,告诉大伙:1957年春水库修筑竣工,村民立碑作记。这块碑,也是古丈县1950年后存留的第一块红色碑刻。

沿着水泥硬化的水沟走出村房,呈现眼前的是一坝几十丘的大小稻田,已然全都插了秧苗。田埂外,还留有一株遮阴树,远远看去,好一幅田园风光。摄影朋友摆弄起无人机,说是天气极好,航拍的山林、道路、村房、稻田,搭配得太妙了。航拍机的声音,引来几个拄拐棍老人,村妇们领着和抱着小孩来看稀奇。说实在话,好久没看到这么贴切的乡村情境了。就着田埂和稻田作背景,我给老幼们照相,让他们看照片,漫无边际地扯闲。于是,不经意间,就话起村里的“狠角色”赵琴川来。

据《古丈县志》载,1925年,赵琴川受贺龙军长之命,回村招兵,同去的几十人由沅陵入伍,参加东征和北伐。一老汉说赵任炮兵连长,参加南昌起义后,转战广东潮州失散,冬天回到村里,在寺坪向明其家成立“打富济贫搞共产主义”革命组织,建立十多支枪的农民武装,继续闹革命。“可惜了,不该听信地方武装的假招安鬼话,上了当。”他们感叹地说。

“现在日子好过了,过上大米饭日子了,有些人搬迁到城里去了。”一个老媪抱着小孙子欢快地说。

接下来,我们一起穿过田埂边的稻草树,初开的水萱在太阳下颤颤摇曳。还没栽秧的两丘水田,一人一牛先犁后耙,田里站着人,田埂上站着人,田后坎上边坐着老幼。有些人扔秧苗,有些人栽秧,你一首他一首地唱那“傩言腔”山歌。

“傩言腔”是流传在古丈县和沅陵县交界高望界山地的一种山歌唱腔,传说为古人善倦教化五溪先民所歌。其中,分明听到有老媪温温地唱着“旧时苦来无吃穿,一年到头盼平安。如今党的政策好,衣食无忧笑开颜”。

我想,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如何搞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许是三坪村当下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