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
一把凿子一把锤,花鸟鱼虫石上生。
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水冲石砚雕刻工艺美术师杨光三的家中,陈列着一方方缀有金灿灿黄矿、造型各异的水冲石砚。那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古朴苍劲的山川树林、风情万种的苗家吊脚楼、飘飘欲仙的流云圆月……跃然砚上,惟妙惟肖,仿佛都有了灵性一般,雕刻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杨光三,系吉首乾州古城杨氏家族“水冲石砚雕刻世家”第三代传人,民国时期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味蔬侄孙。他从事水冲石砚雕刻工艺近40年,也是迄今唯一从事水冲石砚雕刻工艺的艺术家。
薪火相传承祖业
杨光三,1947年出生于乾州古城胡家塘畔的杨氏祖屋——峙庐。民国时期,杨光三伯祖父——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味蔬居于峙庐,他在临近荷塘的阁楼上刻砚治印、泼墨作画。
杨光三从小就酷爱绘画和民间工艺美术,幼时常用粉笔在地上涂鸦。解放初期,乾州古城民间工艺美术氛围浓厚,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店铺比比皆是。他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其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杨光三路过乾州鳌头坡一户人家,看见堂屋大桌下有一块垫桌石,砚侧刻有“癸酉春奉绍南弟雅存兄味蔬杨正楷刊赠”的款识。这不正是味蔬伯公所制水冲石砚吗?他心中暗喜,如获至宝。他被这块镌有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归帆”砚上那颇具文人风格的构图和飘动的流云浮雕所折服,被他那奇思佳构和雕琢技艺所震慑!杨光三心里暗暗发誓:“这份祖业我一定要继承下去!”
一天,他进城去吉首挑粪,在路上遇到他母亲原来的同事美术老师艾兴林。此时艾老师已被抽调到吉首县工艺厂当师傅,授徒刻砚。艾老师问他:“光三,你对刻砚有兴趣吗?”光三答道:“我早就想刻,苦于找不到石头。”艾老师说:“有兴趣就好,我给你石头。”不久,艾老师亲自到乡下找光三,把水冲石坯送给他。光三得到石头后,就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雕砚艺术。不管白天生产队的劳动有多累,晚上他都要在用墨水瓶做的昏暗煤油灯光下学习刻砚。
起初,他面对一块石头无从下手,好在有味蔬伯公的《远浦归帆》砚作样品,他便慢慢摸索,边刻边想,利用几月进城挑一次粪的机会,跑到吉首县工艺厂向艾老师请教,偷看几眼别人怎么刻,“偷艺”回来后再仔细琢磨。
杨光三学刻的第二块砚台——《静影沉璧》砚送到艾老师所在的工艺厂,受到领导及师傅们关注,并问他砚台设计创意源自何处?光三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背诵给他们听,并说:“我取材于这段文章之意境,利用金光闪闪的矿体刻成沉在水底的月亮,岳阳楼屹立湖岸,宽阔的湖面做墨堂,天上云彩中半露月亮作砚池,与湖水中沉月上下呼应,流云中刻砚名‘静影沉璧’四字。”听完光三介绍,众人连声称赞。
杨光三的雕琢技艺进步很快。他所刻的砚台构思巧妙,刀工娴熟,线条流畅,技法脱颖而出。他所制的砚被湘西州、吉首县工艺厂全部收购,由外贸销往欧美、东南亚各个国家,他雕的砚台出口创汇了!
1978年,杨光三招工回城。1990年,他调入湘西州博物馆工作,后来担任州博物馆副馆长直至退休。
花鸟虫鱼石上生
杨光三说:“要刻出好的砚台,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砚外工夫。”
1988年,杨光三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授业于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和画家黄正襄先生门下。他自学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清砚谱》及古人对砚的有关著述,熟读了大量唐诗宋词,翻看了一些本地方志。
1997年,杨光三创作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冲石砚——《峒河金秋》砚。该砚长60厘米、宽45厘米、厚6.5厘米,石面布满晶莹矿体,金光闪闪,实属不可多得的砚中珍品。该砚以吉首峒河为主线,辅以两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峒河辟为墨堂;把象征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前进的“一心阁”刻于砚额;将明代名儒吴鹤先生所建的飞檐高翘、古色古香的“潕溪书院”刻于砚右;左边则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流沙瀑布,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整个画面布局舒展、墨堂开阔,虚中有实,动中有静,和谐统一,一派恬静祥和的气氛。此砚一经完成,便轰动吉首山城,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无不叹为观止!
杨光三对雕砚艺术的痴迷,几乎达到废寝忘食、食不甘味的地步。他每制作一块砚台都要反复观察、揣摩石坯的特点,因石赋形,巧妙构思,利用晶莹矿体点缀山石云彩、花卉虫草、飞禽走兽。有时,他面对石坯,终日凝神苦思。晚上他躺在床上,眼睛则入神
盯着桌上的石坯,一旦有了好的构思,立马起身勾画,雕刻不辍。水冲石清碧温润的质地、精美绝伦的纹理、绚丽多彩的石品,给光三以宽广的创作空间,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他除了喜欢雕刻具有湘西风情的吊脚楼、山寨、石阶、树木、瀑布外,还喜欢刻制颇具文人味的古代人物故事和山水砚,如《天问》《高山流水》《赤壁夜游》,以及古代传统图案的《蝠日砚》《蟠螭纹砚》《瓦当砚》。他擅长观察自然、描摹自然,艺术化地展现自然。大自然中的一轮明月、一缕流云、一匹荷叶、一片树叶、一枝俏梅、一只秋蝉、一张素琴、一对蝴蝶、三两秋菊、数点蜻蜓等等,都被他诗意地镌于砚上,于是便有了《江天一色》《古琴砚》《菊花砚》《梅花砚》《蝉韵》《荷蟹图》《蝴蝶荷叶砚》等一系列艺术佳品。古朴典雅的造型,让人感觉到“一砚一天地,一砚一景观”。
《蟹趣》是杨光三雕刻的又一件神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生动传神地刻画螃蟹趣态,他让家人从河里捉来半桶螃蟹。每天,他都蹲守在水桶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琢磨螃蟹爬行嬉戏的动作形态。最后,他足足花费了三个月时间,才将《蟹趣》砚刻制完成。这时,半桶活生生的螃蟹仅剩下两只!有感于这两只螃蟹生命力之顽强和与自己90多天的朝夕相伴,他亲自到峒河边上将它们放生了。
杨光三刻有一方《老子骑牛过函谷》砚,他依石赋形,巧妙地利用金矿的分布构图,运用深浅浮雕技法将骑牛的李耳和书童镌于左上方金星密集的空隙处,一点金花恰好戴在青牛头上。他以皴刻手法将大片的金矿琢为四围合抱的危山树丛,其间云雾缭绕;右上方亦以金石作为掩隐的山体,以线刻手法将函谷关刻于其间,而在右下方鲜有金矿的空旷处辟一砚堂。此砚金碧辉煌,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形象地诠释了“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这一道教典故,给人以无限遐思。
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2年,水冲石砚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光三被评为水冲石砚省级非遗传承人。
几十年来,杨光三从未放下手中的铁笔,他以匠心独运、雕工精细、奇峭清新之笔法,创作了三百余件题材丰富、风格迥异的水冲石砚精品。这些砚构图疏朗,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刀法娴熟,博采众长,集诗、书、画、刻于一炉,使水冲石砚工艺大放异彩。杨光三多次参加国家、省、州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他的作品先后荣获二十多个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省、州级的金、银、铜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
“弘扬民族文化成就奖”。全国多家媒体先后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和省、州、市电视台都播放过他的专题片。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光三就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当有人称他为艺术家时,他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个雕刻匠罢了。”前不久,由杨光三亲自编著的《水冲石砚》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实为难能可贵。作为首屈一指的水冲石砚雕刻工艺美术师,杨光三是淡泊的,他有着湘西人淳朴、恬淡、平和、倔强的性格;杨光三是睿智的,他有着丰厚的艺术修养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气质。水冲石砚——乾州这一特色民间传统工艺,正是在杨光三的苦苦坚守下保留至今,正是在杨氏家族祖孙两代及其他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