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好办田”,此乃父母常挂嘴边的口头禅,也是长期不辍劳作后的感悟。
自我和弟弟能记事起,父母秋收后从来不会闲着,常会叨念着“犁田犁得深,黄土变成金”、“要得来年谷子好,两犁两耙不可少”等农谚,忙着去办田,一则不让田荒芜,为来年种稻谷获丰收打下基础,二则活动活动筋骨,让身体少生病,三则给孩子们做个勤劳的榜样,利于孩子们成长,一箭三雕的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办水田,父母自有其招。吃完早饭后,父母拿镰,来到田坎上,挽起裤脚,光着脚,下到水田里。弯腰后,一手握住谷桩,一手握住镰刀,用力一割,谷桩就断,倒在了水田里。重复这样的举动,一窝窝谷桩便泡在水里。按照约定俗成,须割5路谷桩,才便犁田。父母照办不误,不出两根烟功夫,经过通力合作,就会割完一块田的谷桩。如果田坎壁的杂草长得深,父母会在割谷桩的同时,割掉杂草,名曰割小面。至此,田坎小面、犁板田的切入点清晰可见。
然后,母亲回牛圈牵来牛儿,父亲则扛来犁铧、枷担,备好水竹棍当牛鞭。待把枷担架到牛颈上,犁铧系好犁扣、牛打脚套好纤绳、仰绊扣好枷担后,父亲就握住木犁铧尾部的手柄,另一只手拿起水竹棍猛打牛屁股,发出“啪”的响声,再口里“嘘嗤”着,那牛儿便本能地往前奔走。只可惜,犁得较深,稀泥沉重,牛儿只能负重前行。过快,费力,父亲跟不上不说,还会犁个皮面跑,不算深耕,不可取;过慢,培养牛儿的惰性,犁田效率低,也不可取。权衡起来,就得不快不慢。所以,父亲掌握好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那牛儿挺温顺,似乎懂得父亲的心思,十分配合。听,“哞哞”的鸣叫声、“扑扑”的喘气声、“哗哗”的水流声,伴随着父亲抽烟的吧嗒声,一起伴奏成唯美的乐章,镌刻成一道灵动的景致。
该转弯了,父亲一声“哇(停的意思)”,牛儿惯性地走两步后,很听话地止步。倾斜犁铧待转后,“转”的号令又响起,牛儿便转身朝来时偏一点的方向迈步。倘若慢了点,父亲就鞭打牛屁股,再来一声“驾”,牛儿便快起来,恢复到先前不快不慢的速度。就这样,牛儿直行、转弯,再直行或弯行,深犁着水田,一窝窝谷桩被埋进稀泥里,待捂烂成肥料,滋养来年水稻;一块块、一路路泥巴被翻起,排列成无数个小岛,亮堂父亲的双眸;一条条黄鳝或泥鳅蹦跳出水面又没入泥水中,煞是可爱而诱人。这时,父亲往往会停住牛儿、犁铧,及时用手卡、捉住黄鳝和泥鳅,并喊母亲拿来桶或盆装好,以利于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一般情况下,小田需要1小时左右就犁完,大田需要3小时左右;桶盆里的黄鳝或泥鳅也密密麻麻的,收获不小。回望被犁翻的水田、桶盆里的成果,父亲抽烟的吧嗒声更响,吐出的烟圈飘得更高,乃至还会吹口哨、哼几句小调,累并快乐着的情愫油然而生。前来打杂并端桶盆回去的母亲自是高兴,也咯咯地笑了起来,只因为我们一家人又可打个牙祭了。
牛儿稍作歇息后,就到了耙田的环节了。照样,枷担、牛打脚、纤绳、仰绊、犁扣、牛、水竹棍不可少,只是把弓形犁铧换成了长方体、带钉的耙子。伴随着“驾”声响起,牛儿前奔,父亲握住耙手,不时抡起耙子,以便耙钉脱泥,再用脚踩耙子,让耙钉沉下去,把泥巴耙细、耙平。要不了多久,一块水田就耙完。劳逸结合后,再耙,所有水田都被耙完了,父亲才如释重负,长长地叹口气。
约一个多月后,在母亲的催促和监督下,父亲再次牵起牛儿、扛起犁耙工具,到水田里进行第二次犁耙,真正做到了“两犁两耙”。母亲则做好后勤工作,解除了父亲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父亲犁耙田的积极性。办水田完毕,父亲打趣母亲:“你这个后勤部长功不可没呀!”母亲笑笑,去做其他家务了。
第二年春,父亲又犁耙田。经过深耕细作,加之风调雨顺,防虫治病,水稻亩产增加200斤。自然,父母脸上笑容灿烂,如吃了蜜饯般快乐无比,分外感激秋来办田。
后来,除办水田外,还兴起大办干田。父母也没有落伍,趁着秋天大好时节,办起了干田。程序与办水田基本一样,放水,割小面及谷桩,牵牛,备工具,犁翻泥巴,耙细、耙平,有条不紊。不过,谷桩尽可能割完,便于干田的光亮;为了排水,还得在干田里挖沟;如不便用耙子耙细、耙平,就改用锄头,只是多投些工罢了;渴了,短暂停歇,喝几口茶水接着干;累了,伸伸腰,甩甩手,拍拍腿;饿了,母亲端来过午的吃食,与父亲一起垫底,补充能量后,继续把活干完。于是,腰酸腿疼,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手上磨出血泡或干茧,就成为家常便饭。但父母一想到办干田能种上秋菜、秋粮,能弥补粮菜和收入的不足,就又有了精神,干劲更足了。当洋芋、油菜、麦子、青菜头等在干田里播种结束时,父母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一个劲地憧憬着那些菜粮茁壮成长,长出绿意盎然,长出一家人的希望与欢声笑语。
年复一年,无论办水田,还是办干田,父母都未曾马虎过,都起早摸黑、一步一个脚印、井然有序、配合默契地办,办得有板有眼,办得充实自在,办出了秋天的好风景和全家人的好心情。尤其是我和弟弟渐渐长大,常趁秋日的星期天或节假日,回家帮父母办田。虽然算不上标准的劳动力,但力所能及地干活、帮忙,也能博得父母的夸赞与欢心。做到这点,我们也就少了些许愧疚。每每此时,父母会教育我们:“办田,不是你们干的活,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扬眉吐气才是真!”牢记着父母的教诲,我们信誓旦旦,在苦读寒窗的道路上痴情跋涉。
天道酬勤。我们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考上了学校,分配到了满意的工作,成家立业,也很顺利。而父母几十年来在老家深居简出,艰苦朴素,依然传承着“秋来好办田”的传统,用汗水、手茧、牛儿或铁牛儿耕耘着田,耕出风情,耘出苦乐。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的干田早已不办了,仅在秋来办水田。我们因种种原因,再也没回家去帮过父母办田了,心中难免惭愧。今秋,在电话中听父亲说:秋来好办田,他又准备和母亲一起行动了,遗憾的是人老了,只能来个一犁一耙了。不知不觉间,我们禁不住潸然泪下,只好在心底为父母虔诚地祈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