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又到槐花拍鹭时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文/图

向民航

早听说吉首市丹青镇中上村槐花中寨的野生池鹭闻名遐迩。每至盛夏时节,成群结队的池鹭便来到这里筑巢栖息,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拍鹭、赏鹭,共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

槐花中寨位于吉首市东部,是吉首市丹青镇炉峰界主峰中段的一个村子,又名中炉峰,苗语“都喋耶”,意为“寨中心”的意思。当然,更有名气的还是村头那株又老又弯的老槐树,至今数百年过去了,它像一位留守家园的驼背老人,默默地守候在村口。正是有了这株特殊的槐树,才有了槐花村这个名字。槐花原本是一个行政村,有几个自然寨。主要是老寨、中寨和新寨。后来,和邻村上炉峰等合并了,改为中上村。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把中上村喊成槐花村。

槐花中寨寨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全被古树包围着。过去,在这里有一句俗话:“人到炉峰界,牛肉当酒卖。”由于地处吉首市东部与古丈县接壤的炉峰山脉主峰,其自然植被丰厚。也基于这里生态植被的丰富,才使无数的珍禽异兽在这里筑巢栖息。

我第一次来这里拍鸟,还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个杂花生树、飞鸟穿林的季节,我无意中发现这里的树林里、溪沟间和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鹭鸟飞翔的身影。抬眼往天上看,只见鹭鸟飞来飞去,尤其是寨子边的古树上聚集了密密层层的池鹭。我拿起相机不停地拍啊拍,可是回到家里打开一看,居然没有一张满意的照片,我很失望。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自身的技术有问题,二是自己的器材也短缺,在拍摄时鞭长莫及,达不到拍摄效果。技术不行,可以继续学习,但器材不够用,就为难了。就这样,因缺少镜头的缘故,我把拍鹭的愿望搁置了很多年,以致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病。

到了2015年,当我从报刊上了解到腾龙摄影器材厂家生产出一款150至600毫米的拍鸟镜头时,心里一亮,这不正是适用于我们这样收入的摄影爱好者的拍鸟好器材吗?于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支,独自来到槐花中寨小试牛刀,一来掂量一下这款镜头成色怎样,二来一了拍鹭心愿。

槐花中寨是一个被绿树掩映的小寨,村子里的建筑大都是传统式木质结构,坐北朝南,青青的石板路,弯弯的篱笆墙,既显得安静,又显得祥和。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张义信老人家的吊脚楼。

张义信退休前曾是信用社的一名干部,今年已有80多岁了。退休后,他和老伴一起在老家颐养天年。每天种种菜,养养鸡,早晚和鹭鸟、花草为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家的吊脚楼就横在正屋门口,两层结构,即楼下堆放杂物,楼上可以住人,只要在正屋坪场上搭几根木头,就可以当桥跨过楼去。

楼上四周有长长的廊道,立于其上,视野开阔。站在廊道上,既可躲风避雨,又可乘风纳凉。加上木楼与鹭巢处得很近,用不上伪装就可以与鹭鸟近距离接触,是拍鹭、赏鹭的最佳点。

据张义信老人介绍:每年春天,大批池鹭飞到这里的古树上筑巢产仔,到了冬天又飞走了。头些年,多数村里人还在种田种地时,他们家门前这片林子里,鹭鸟都“麻”了。近几年由于许多村民都外出打工,种田种地的少了,池鹭也少了觅食的地方,鹭鸟也在逐年减少。说话间,一群鹭鸟从楼顶上轻轻掠过……当我轻轻地按下快门时,张义信老人又忙他的活儿去了。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一点不假!鸟枪换炮,器材更新,对于急切盼望拍鹭的人来说,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就在张义信老人家的木楼上,我屏住了呼吸,用最专注的热情拍下了一张张美妙的图片……只见池鹭时而一群群在树枝上嬉戏打闹,时而一对对窃窃私语,时而三三两两无情决斗,时而一拨拨在高歌清唱。我兴奋极了,不停地按下快门。等到太阳落山时,汗水已浸湿我的后背。

池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亲密的朋友。我想,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我们的乡村才更美丽;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我们的人类才更和谐。池鹭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秋天已至,尤记槐花拍鹭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