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好人张金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李焱华

孟夏的骄阳之下,一个中年男人正在青山脚下挑砖、和沙、砌坎……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泥土落满他的身上。他说,要赶在今年端午之前,建塘蓄水,养殖鱼苗,希望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个人是泸溪县合水镇祖坟山村村民,名叫张金国。村民对他是满口称赞,都说他是一位好心肠、能吃苦,性格坚强、乐于助人的好乡邻。

辍学盘妹读书

暮春时节,泸溪县合水镇山上油茶林郁郁葱葱,山下太平溪蜿蜒流淌。

在合水镇卫生院,现年44岁的张金国又黑又瘦,十分憔悴,病得不轻。见到他时,他一边打点滴一边说:“家里负担重,病情稍有好转就从州人民医院转到乡镇卫生院来治疗了。”

张金国幼时家贫,父亲张显凤是个孤儿且多病,全家靠打鱼、捞虾、放鸭为生。全家缺衣少粮,那是常事。有一年过年,都没有年饭米下锅了。母亲受不了贫困的生活,在张金国与妹妹很小的时候,便在某一个早晨一去不返了。

一年夏天,兄妹俩放学回家,又遇无米下锅,张金国只得硬着头皮去邻居家借来米,再生火做饭,饭熟时,妹妹早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妹妹很聪慧,喜欢读书,张金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不想妹妹失去学习的机会,毕竟在这样的家庭,只有读书才有前途。

1989年暑假,张金国小学毕业便决定辍学外出务工,抬岩头、抬预制板……天气炎热,太阳炽烈,脸被晒得通红,汗水湿透衣衫,腿脚发抖。好心人劝他:小小年纪快回去读书,莫做苦力了。两个月后,张金国终于熬不住了,选择了回家。随父学打鱼,成了太平溪上的打鱼郎,每月挣钱不多,但把所有的钱都送妹妹读书了。

幸运的是,妹妹后来考取州财会学校,这为全家赢得了荣光和希望。

大义舍身救人

对妹妹,张金国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哥哥,同样,对邻里,张金国是个古道热肠的好乡亲。在家乡的祖坟山村,村民有什么困难,张金国一喊就动,不讲价钱。家住圩场上熟悉张金国的邻居们都说:“金国从小识水性,曾经救过好几个落水儿童……金国这个人,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帮了别人就要图个什么。”

2010年夏天,张金国外出务工,来到广东省佛山市大沥镇联窖村。那天,还没找到工作的他在窖口公园躺在凉亭石凳上正睡得香。突然,他听到一声声急切的“救命”声,他一跃而起,疾步寻声找去。原来是一名7岁的小女孩正在大声呼救——她的弟弟掉进了荷花池。

池边已经聚集了一些看热闹的人。当人们还在议论纷纷的时候,张金国义无反顾地跳进了荷花池,向那名落水男孩游去。

由于荷花池的淤泥太深,张金国在费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把那孩子带上岸之后,自己却被淤泥绊住了脚,怎么也动不了!人们这才找来绳子抛进池中,将他拖上岸。

张金国上岸后虚脱一般躺在地上。

有些路人听说他是外来打工的,还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便说:“你流浪在外,为什么救了那孩子却没有去找孩子父母要赏金呢?”张金国听后,不悦地说:“虽然我是农村人,但人穷志不穷,救那孩子是出于好心,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后来,他知道了被救孩子的父母是河南人,在大沥镇还是包工头,家境殷实,但是张金国仍然做着他的搬运工,没有向谁提起这些事情。

勇斗病魔贫苦

张金国吃苦耐劳、古道热肠、勇于承担的品质是与幼年的苦难生活分不开的。

1998年春天,49岁的父亲张显凤再次患病。张金国发疯似地挣钱。给米粉店老板做小工,每天挑米至村边小河旁淘米,挑去时一担100斤,米浸泡水后,回来时足有200来斤。还到预制场打零工,早出晚归,一连抬了四年预制板……只要有钱,什么活都干。但是张金国不论怎么苦干,都没能救回父亲的性命。

父亲病逝后,在全家老小无助之时,当年抛夫弃子离家出走的母亲回来了。张金国不想认这个母亲,但当他得知母亲身患绝症之后,他还是原谅了母亲,承诺为母亲养老送终。

这些年来,尽管贫困,但是张金国自强不息,靠打工赚来的钱在合水镇圩场上购置门面,经营渔具和售卖鱼虾养家糊口,尽管不算富裕,却也不愁吃穿。2016年,他买了1台小型收割机,常年为四邻八乡的农户收割稻谷,有一身好劳力,加之为人诚信,一年到头有做不完的活!

由于长年超负荷劳动,张金国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合水镇卫生院。2017年5月20日,他再次发病,前前后后花了8万元。当时报销了3万多元。今年4月14日,又到县中医院住院治疗。

不能扛锄头,不能弯腰,不能提水,不能干活,就连上厕所都不能自理,但是张金国没有屈服,勇斗病魔。

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的手,县民政局还帮助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救助金。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张金国思考的问题。

现在,尽管他还在病中,他还是想着要告别打鱼郎的生活,要利用当地的山水资源优势,先建鱼塘,再在鱼塘边修养殖场……搞立体养殖,挖鱼塘3亩,决定大干一番,彻底摆脱贫困面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