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教老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那是一九八七年的一次美丽的际遇,直到如今仍令我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一年级,在龙山县茨岩塘镇红军路78号上学。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只记得那天天空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第一节课时,校长何孝清和班主任覃文滋带来一位穿着时髦、年轻漂亮的女人走进教室,并告诉我们她是新来的语文老师,以后教我们班语文。从那一刻起,她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同学们安静下来后,这个女人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她说:“我姓杨名柳,柳树的柳,来自长沙一中,是派遣到你们茨岩中学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以后你们班的语文课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就叫我杨老师吧。”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课的乡村老师并不多。因为她是来搞社教的,所以我们也称她为“社教老师”。

记得,她那时二十三四岁,身材修长匀称,一张俊俏的瓜子脸,配上一头乌黑的卷发,再加上素雅的旗袍,给我们留下了新女性的印象。

那时,初一学生都在十四五岁之间,家住镇上的读跑学,家住乡村的读寄学。那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有书包,我的书包是黄色的,上面印有“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我时常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书包引以为自豪。

在我的印象中,杨老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落落大方,显得有学问,有修养。她每次上课来的时候,手中拿着的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一根竹教鞭。上课的时候,她用普通话和我们交流,我们很好奇也很开心。每当讲课讲到重点时,她就拿着教鞭在黑板上指指点点,敲得黑板叭叭的响,震得粉笔沫子飘飘洒洒,一节课下来地上垫起了一层薄薄的粉笔灰,白白的一大片。可是她从来不拿教鞭吓唬学生,更不打学生。我们的另外一位女老师,比杨老师大十多岁,教音乐课时按动手风琴,听学生唱歌,忽然把风琴停了,拿起教鞭向学生中走去,“啪”的一下子落到学生身上,然后才说:“你嗓子太粗!”“你唱得难听!”。不管是不是你,看上了你就是一教鞭。比较之下,我们对杨老师亲切的就像一位天使。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我们都称她是“我们的杨老师”。

杨老师爱好广泛,打羽毛球、踢毽子、写作样样在行,尤其喜欢唱歌、跳舞。她教给我们的第一首歌就是《泉水叮咚响》。有时,她在朗读时也用唱歌的调子: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后来,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她当时朗读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所写的爱情诗歌《再别康桥》。

杨老师很重视学生作文。她批改作文极认真,用红笔勾勾画画,一行一行地给抹掉,有时也加上几句评语。既注重文字的精练,又注重文理的通顺。在她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画一条红线,精彩的地方画两到三条红线。我每次拿到杨老师评判的作文,总先看看有无红线,有红线的地方就左一遍右一遍的自我欣赏,琢磨着杨老师的用意。杨老师对我的作文很重视,有一次把我描写夏夜景色的作文,画过一些红线之后拿到镇上展出。今天想来,她对我们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啊!

学生写规范字也是杨老师所关心的,她总是在给我们灌输一个思想:“学生写字不好,将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你们说哪行哪业不需要写好字?就是做买卖吧,也得有一笔好字记账啊!”从她表情上看得出,她唯恐说得不够,唯恐说得不深,唯恐唤不起学生的用功之心。那时,我们用心写字是互相比赛的,都不甘心落于别人之后,一种超越别人的欲望在心灵里激荡,所以学生中字写得好的很多。我练习的是柳公体,在班里写字只排得到前十名。尽管杨老师也把我的作品拿到社会中展览,然而我自觉比不过人家,这也成了我中学时代追求书法艺术的动力。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写字不好是不体面的。这也是受杨老师当年的影响。

还有一件小事,在那时占据过我的心灵。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惯例,公办老师的小孩可以到教师食堂搭餐。那时,我的父亲还是小学民办教师,校长破例准许我到教师食堂就餐。有一次,我去食堂吃晚餐时有个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看见了,就说:“你父亲又不在中学教书而且还是民办老师,你到老师食堂就餐丑不丑!”就因为这句话,我那晚没有吃饭,非常地伤心,在寝室里整整哭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候杨老师安慰了我,并给我煮了一碗面条。这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那时候我觉得杨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学生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