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当动力造枪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文/图

黎代华

在龙山县茨岩塘甘露坪大堡山下,有一个南北宽25.9米,东西长64.54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的老宅子——姚家大屋。它是红二、六军团的兵工厂、枪械修理所和被服厂。1935年5月随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从兴隆街迁到这里。

每次靠近甘露坪红军兵工厂,去读它布满沧桑的容颜,总被村里人讲的故事感动。在甘露坪人满满的记忆里,红军兵工厂的故事是刻骨铭心的。

17岁的杨昌位用锄头在兵工厂北院堂屋挖出许多子弹壳,看到露出地面的金光闪闪的由铜汁凝固成的铜皮地板既兴奋又震撼。而其弟杨昌华在院中捡到的马尾炸弹成了派出所武器库的库藏。

……

姚善赋讲起祖先的遗产时微笑中含着些许自豪:姚家大屋分东西两院两门三天井,东院由姚成忠修建,西院由姚成林之妻向爱爱所建。东北为石朝门,西北为木朝门。前些年,在夯土墙上还能看到用土红书写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打倒恶霸地主”等红军标语,淡红颜色让人浸进那段恢弘的历史。

西院转角楼是红军被服厂,承担着为红军制作和缝补军衣的责任。东院为红军兵工厂,背负着为红军制造、提供枪支弹药和修理损坏的枪械的任务。

土地革命时期,为红军兵工厂做过事的甘露坪人都上了土豪劣绅和还乡团的屠杀名单,红军转移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遭到杀戮。

杨锡庆是甘露坪地道的烧炭工,因为他烧的炭被兵工厂用来做冶炼、烤火的燃料和配制土火药而上了土匪刘贵麻子的黑名单。红军一撤离,刘贵麻子就带着土匪冲到杨锡庆家抄家搜捕,幸好杨锡庆事先躲上了杨家榜山,才没有让土匪们抓到,幸免于难。刘贵麻子为了解恨,就用大刀砍杨锡庆的床铺。还不解恨,就冲到姚绍东家,将为兵工厂洗过衣、做过饭的其母乱刀砍死。尹应贵的母亲姚大妹、嫂子张大妹为红军引过路,由此打下了藏在岩天眼的粮而上了土豪姚成佐的屠杀名单,最后惨遭土匪杀害。

甘露坪兵工厂主要为红二、六军团生产炸弹、瓦制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和制作、缝补军服,铜、铁、锡、钢、木炭、木柴等枪支弹药的原材料、燃料并不是让工人们最头痛的事。因为,红二、六军团的枪支弹药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靠自己制造,而是从敌人处缴获得来。

让兵工厂工人头痛和最伤脑筋的事,是要让制造和修理的枪支弹药的车床动起来的动力。众所周知,茨岩塘缺水,而那时用电产生动力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电,就没有自然动力。枪支弹药不能不造,破损的枪支不能不修。怎么办呢?工人们就用手推车床,用肉体做动力,摇着轮盘转动机器制造和修理枪支弹药。

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劳作场景。

甘露坪兵工厂不但是兵工厂,还是一所军工学校,开设了技工和缝纫训练班,技工师傅由红军中有经验的战士、铁匠、木匠担任,教师、指导员由红军干部担任。初进厂的工人培训合格后直接进入到车间制作、修理枪支弹药,缝补军衣。

甘露坪兵工厂作为生产单位要生产、修理枪支弹药,作为学校要传播思想。除了厂长、指导员经常作形势报告外,任弼时、贺龙等军团首长也多次来兵工厂视察、指导、演说,极大地提高了工人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兵工厂的工人每天还要抽3个小时接受保卫科的军事训练,既当工人又当战士,一旦遇土匪袭扰,就得拿起枪与赤卫队一道守卫兵工厂。

甘露坪兵工厂说是兵工厂,实为修械所,有子弹、翻砂、修理、炸弹四个车间,主要任务是修理步枪,制作炸弹,制造刺刀。由于战斗频繁,缴获的破旧枪支很多,需要立即装配、修理。

红二、六军团所需的子弹主要由甘露坪兵工厂制造和补充。说起造子弹,那真是特别:兵工厂的工人把打过的空弹壳重新装上火蒂把、土火药,把废铜壳子溶化后制成子弹头。这种子弹虽射程效果差,但很管用。

甘露坪兵工厂除了造子弹,用土火药试制手榴弹、炸弹也是它的主要职责。“用的麻尾手榴弹和子弹,都是由自己兵工厂造的,爆炸或发射时,不仅黑烟弥漫,而且响声异常。”老红军彭湘臣这样描述着兵工厂制造的枪弹。

兵工厂工人异常辛苦,早上5点起床,脸顾不上洗就去上班,一干就到深夜12点。没有电就用煤气灯,甚至用枞膏照明。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军饷。但工人们干劲十足,为了穷苦人,为了革命早日成功,大家不怕苦更不怕累。虽然条件艰苦,但纪律从不松懈,若稍有纪律问题发生,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建于永顺,后迁龙山兴隆街、茨岩塘。红二、六军团主力东征时,迁到了桑植方家坪。

转移兵工厂是件麻烦事,器械是个大问题,能带走的要带走,不能带走的就择地掩埋在地下。红军主力向桑植转移时,由红十八师第五十四团负责护送干部和转移安置红军伤病员,接送疏散兵工厂和医院的笨重器械。他们将兵工厂的器械疏散在桑植、龙山边境的大山中,医院的重伤员不能随军转移的只好安置在可靠的老百姓家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