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诚怀念吴兆麟老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惊悉吴兆麟老师仙逝,感到很突然,很悲痛,总觉得吴老师还年轻,“仁者多寿”,还应该多生活些年,没想到他已经80高龄了。

吴老师可以说是我的恩师,对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1985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湘西团结报社工作,做了一名编辑、记者。那时候,吴老师已经是一位湘西赫赫有名的老记者了,而且是湖南日报驻湘西记者站站长,是我等需要仰视的长者。

大约是第二年,我们在采访中认识了,没想到他十分低调、和蔼。我敬称他为老师,他客气地答应着。然后,问我的情况。当他得知我是邵阳人,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志愿来到湘西时,表现得格外热情、亲切,说,邵阳离我老家洪江一座雪峰山之隔,我也是老师院毕业的,原来还是校友啊。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1989年,当时我们报社社长孙岱毅先生找我,要我去花垣采访,写一篇稿子。并对我说,要认真呀,这是吴兆麟老师点的将,他是在考察你。我当时懵懵懂懂,匆匆跑到花垣采访一阵,草草地交了一篇稿子,自己也觉得不太满意。吴老师接到稿子后,并没有说什么。后来,该稿子经过吴老师修改后,发表在《湖南日报》上。

1991年春节后,吴老师找到我,说报社要他回长沙本部去,这边需要一个人接手,他准备推荐我去。我听了又惊又喜,不知道怎么说感谢的话。

后来湖南日报方面了解我的情况,发现我尚不是党员,而他们需要一个党员,能接手担任站长的。结果把我的一位同事,也是师兄调去了。当时,吴老师觉得很不好意思,安慰我,你年轻有为,还有机会,千万不要放弃。

恰好在这一时期,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记者站也在考察我,结果阴差阳错,我去了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记者站,改行做电视新闻工作。这次虽然没有去他们报社,但对吴老师的知遇之恩,我始终是深怀感谢的。

吴老师去长沙后,我们联系就少了,但关于吴老师的人生经历和一些故事,我是后来慢慢了解到的。

吴老师祖籍江西樟树市临江镇,1941年出生于怀化的洪江。1965年,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分配到湖南最偏远的龙山县工作。先在一中当老师,1969年,调县委宣传组任新闻专干。1978年9月,调入湖南日报湘西记者站,任记者、站长。直到1992年调回本部,在湘西自治州工作、生活近30年。

在湘西宣传系统,龙山县宣传部以人才辈出著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龙山宣传部,不仅出过后来的省委书记杨正午,还出过一大批“笔杆子”,吴老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老师在湘西,很多同辈人并不叫他的姓名,而是叫他为“铁匠”。这“铁匠”的来源,有几个版本,都很生动地体现了吴老师的个性特征。

一个版本是,当年吴老师是个篮球健将,力大无穷,扳手劲很少遇到对手。有一次,他不小心把钥匙忘在办公室里,就要同事曾凡富去取,曾不肯去。吴老师用手一下把曾像杠铃一样举起来,悬在空中,问,你取不取?曾有点吓慌了,赶忙答应去。从此,“铁匠”绰号出炉。

第二个版本是,吴老师在龙山一中教书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两派对立,相互“文攻武卫”。为保护自己,身体强壮的吴老师亮出胳膊上的一股股肌肉,用力拔掉木板壁上的一颗铁钉,大声对造反派说:“我是打铁出身的,你们谁敢招惹?”于是,便有了“铁匠”的诨名。

还有一个版本是,当时的龙山宣传部门,都是一帮年轻人。年轻人一多,开玩笑,甚至互相捉弄的事经常发生。那时候大家都很困难,但又爱热闹,聚会的方式不像现在去茶馆、酒店,而是轮流“打平伙”。

有一次相约在办公室打平伙,大家提前来了,饭菜也弄好了,就吴老师一个没有来。有人想了一个馊主意,决定捉弄他,竟得到大家的附和。

他们每人取一双筷子一个碗,把其余的碗筷都藏起来,让吴老师无法找到。待吴老师匆匆赶来时,他们故意大声吆喝,吃得热火朝天。吴老师本来就饿了,见他们吃得热闹,急着参与,却四处找不到碗筷。他明白大家是在捉弄他,也不以为意,从火炕边找到一把夹柴的铁夹,用手一抹,就伸到锅子里,夹到一块大肉,毫无顾忌地吃起来。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几个同事先是目瞪口呆,继而哄堂大笑。有人说,老吴,你手拿铁夹,是不是铁匠啊!的确,吴老师高大的个子,结实的身板,耿直的个性,一副铁匠“坯子”。“吴铁匠”的诨号,便由此传开。而当时宣传部的那些年轻人,“曾瞎子”、“易胡子”、“田老九”、“眼镜客”、“老幺”……每人都有一个诨名。可见那时候的同事关系,是多么的融洽和谐。

吴老师是一个机智而幽默的人。

部里有位同事杜诗江,平时戴一副眼镜,很像《渡江侦察记》里的情报处长。他出勤一贯很积极的,有一天出早操,却没有来。吴老师下操后,赶到杜诗江宿舍,原来他病倒在床上,双目紧闭,呕吐一地。吴老师一看急了,得赶紧送他去医院。他从食堂借来一辆平时拉猪饲料的板车,扯了一捆稻草垫上,几个同事一起,把病人抬到车上,直奔医院。

到医院门诊部一看,排队的一长串,起码得等半天。吴老师怕同事出意外,十分焦急。看见一个主任模样的医生走过来,急中生智地说:“杜处长,您莫急,医生来看您了!”这一招果然见效,医生赶忙把病人扶起来,进了急诊室,诊断结果为“美尼尔斯综合症”。办好住院手续,那医生回过头来问吴老师:“他是哪里的处长?”吴老师故作惊讶地说:“他,您都不认识?他是《渡江侦察记》里的情报处长!”医生听了笑骂起来:“你们这些鬼脑壳!”于是,杜诗江就有了“情报处长”的诨号。

吴老师是一个很正直、疾恶如仇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泸溪县有一个副县长,自家建私房,竟把屋檐搭到邻居家里去了。邻居在县里告状,大家慑于副县长的权势,互相推诿,不予理会。邻居无法,上访到了湖南日报和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记者站。吴老师一听,十分气愤,竟有这样的干部?便会同湖南广播电视台湘西站的宋贻生站长一起,去泸溪找相关领导。没想到,那副县长不仅毫无悔意,反而口吐狂言。两位站长鼓励受害者家人,走司法途径。当时,县法院还不敢立案。在两位站长的打气下,法院立了案,并决定进行公审。

公审那天,审判庭里围满了观众,吴老师和宋贻生两位站长端坐在陪审席上,很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拍摄。审判结果,老百姓赢了。这是当时湘西很有名的一起民告官官司,一时间,两位站长名声大振,很多老百姓有冤屈,都来找他们……

吴老师也是一个本分、内敛的人。他曾经的领导、同事杨正午书记后来长期在湖南省委担任要职,他们之间私交甚好,但他从来没有因私事找过他。我上大学时的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院长尹长民先生,是他的表姐,后来出任湖南省委常委。他也从不去麻烦她。表姐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中藏书很多,书柜不够用,都是托他在湘西买木材加工的。

吴老师还很关心同事、晚辈。

湖南日报湘西站缺记者,在吴老师的推荐下,将龙山县委宣传部的新闻专干刘从猛调去。开始几年,刘热情很高,稿子多,人也活跃。几年后,稿子少了,到了长沙也不去吴老师那里了。有一次,我在长沙遇到吴老师,吴老师托我带信给刘从猛,要刘抽时间去长沙找他。

我把口信带到,刘从猛去了长沙,在吴老师的鼓励下振作起来。后来出任湖南日报驻株洲记者站站长,干出一番事业,可惜英年早逝了。

吴老师2001年退休后,将他在湘西工作期间所写的重要文章、通讯报道编辑成一本《记录湘西》,该书于2011年印制成书。为了答谢湘西的朋友,他给湘西的好友们一个个签名赠书,并特意将书运到吉首,放于湘西州文联办公室,再通知一个个朋友前去取书。当时,我刚回到长沙本部上班,后来回到湘西,取到该书,认真细读,才发现,这是一本记录着湘西40年沧桑巨变的书。吴老师在湘西工作近30年,踏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始终把笔头对准群众,表现出一种厚德大义的情怀。吴老师虽然是学理科的,但很有文学才华,他的散文写得很好,特别是对湘西大地的情感,质朴、真挚、热烈、奔放,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至深。

大约2017年,吴老师一家来到湘西凤凰籍著名画家刘鸿洲老师家里玩,他们是老朋友了。刘老师恰好与我同住一个小区,邀我作陪,我们好好聚谈了一会。我把我的几本书送给他,他很高兴,说,那时候我看你就是个人才,没想到还成了一个作家,算我看人没走眼啊。

2018年,我曾经的老同事、湘西著名摄影家陈庭茂编辑《百年湘西影像实录》,要我给他看看编辑文稿。说吴兆麟老师对画册出版很关心,多次提出修改意见,要我同他一起去拜访吴老师。

我们来到吴老师家,认真听取吴老师的意见,将书修改定稿。最后印刷成书,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那次得知吴老师身体不是太好,但精神尚好。我们聊了一阵,然后告辞。

没想到,时隔两年,吴老师就匆匆地走了。我顿时想起吴老师《记录湘西》里引用的一首湘西山歌:

走过麂子走过的路,

攀过猴子攀过的崖,

跨过螃蟹爬过的沟,

踩过鲤鱼飚过的滩。

这不是吴兆麟老师几十年湘西记者生涯的真实写照吗?

我仿佛看到,湘西的大山中,晃动着吴老师那厚实的背影。那高高的山梁上,是他那挺直的脊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