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笔试三科一把过!学霸威风不减当年,学霸笔记有人要吗?拍卖啊!”
在网上查到考试成绩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带点玩笑性质的新动态。不过,在开心炫耀的背后,我更想大哭一场。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这场考试对于工作生活两头重担一起挑的中年人来说到底有多难。
我是大前年才决定考这个教师资格证的。办公室杂事做了几年,很想回到讲台,但是没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就像“无证驾驶”一样没有底气。报考高中教师资格证,必须得有对应学科的本科学历。于是,我报考了一个网络教育的本科文凭,在网上挂学分,做作业,参加网上和现场的考试……工作并不轻松,本科学习也不能松懈,尤其是线下考试,由于选的是美术专业,山水画、花鸟画、平面构成等专业课考试需要动手操作,慢工出细活,工具、材料更是准备了一大堆。
几经波折,我终于在今年7月拿到了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不过,教师资格证已经变成了全国统考,只有三科,却几乎囊括了大学四年所有的课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在网上买回三本辅导书。大四开的书,一本有几百页,全是经过提炼概括的知识点,类似于高度浓缩的“压缩饼干”。要一点点地“啃”下来,全部消化吸收,并不容易,对于年近四十、记忆力下降、精力有限的中年妇女来说,更是一大考验。
正式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我计划先把辅导书仔细地看一遍,三本书加起来大概1000页,每天看20页的话,50天能够看完,还有两个月可以复习第二遍、第三遍,背背重点,做做试卷,然后胸有成竹地上考场。刚开始的时候,计划进行得挺顺利。虽然天气炎热,一个人带孩子,还得做各种家事,但是假期没有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孩子每天午睡两三个小时,我可以安心地看书复习。
可是,到正式开学,计划就被完全打破了,白天各种各样的工作忙不过来,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刚好又搬家到了校外,中午需要回去给孩子做饭、喂饭、哄睡,下午下班后马不停蹄地做饭、带孩子,一天天转得像陀螺似的,有的时候连一天一个小时的复习时间都保证不了。时间紧迫,但就是抽不出时间专注看书,焦虑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了,坐卧难安。
上班和下班的时间都无法看书,我便打起了上下班路上、做家务这两段时间的主意。我将从网上下载的电子版复习资料放到手机里面,打开语音朗读功能,塞上耳机,一遍一遍地听。我在网上买了网课视频在吃饭的时候看,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在带孩子的时候听……幸好,现代社会走到哪里都有时刻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我的行为也不算太另类。
有时,我对自己的行为也产生质疑,我问自己:有必要这么拼吗?有必要苦苦追求那么多吗?
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事情遇到了转机。办公室人员调整,给我减少了一些工作,一项需要耗费我大量时间的常规工作,也因故暂定一年。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复习了!上班时间完成所有工作任务,我就躲到杂物间复习,或者在办公室静悄悄地“刷题”。在家里,爱人体谅我的难处,中午带孩子睡觉,下午下班做饭菜,给我减轻了不少家事的压力。在朋友的提示下,我关注了几个教资考试微信公众号,下载了一个刷题APP,加了几个考前冲刺打卡群。我还借鉴一份复习资料里的记忆口诀,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效果的理论知识现学现卖,把知识点重新加工组合,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内容里的所有知识点,省了不少机械记忆的时间。
考试那天,到考场一看,黑压压一片人群,大多是青春洋溢的在校大学生,成群结队,复习或者交谈,充满了生机活力。考试的时候,周围也是一片水笔重重地在硬桌面上写字发出的“哒哒哒”的声音……这些都给我一种无形的压力。尤其是最后一科专业课考试的时候,那些孩子早早就交了卷,似乎所有的题目都会。我在考场上的感觉,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除了一科遇到几个考前重点复习过的简答题外,其他的都好像看到过,但又记不太清,就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理解答了一通。
等待成绩的一个多月里,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答得不错,有希望全过;一会儿又特别沮丧,觉得无法跟年轻人比,可能一科也过不了;一会儿又进行折中,觉得至少能过一科……成绩出来了,竟然是最好的结果!那一刻,我有一种经过了三千米长跑终于到达终点的感觉,耗尽所有力气得到了想要的成功,释然了,放松了,也快要瘫软了。
回过头去看,这种集中的、高强度的、系统性的复习,真让自己获益良多。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压力,没有被逼上绝路,也许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收获。
不过,通过笔试,只能说距离获得教师资格证又近了一步。为了准备接下来的面试,我又从网上买了一套高中美术教学参考书,一共9本,力争在面试之前看完,其他的就交给考官和运气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