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月九酿甜酒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曾经喜欢陈少华《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直白的文字,浓浓的乡愁,把人带入那遥远的故乡。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二九相重,又称“重九”。节日里,有登高、祭祖、敬老等活动。

在湖南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是必须酿酒的,称为“重阳酒”。据民间的说法,这一天酿的酒,不仅出酒率高,酒质也是最醇最好的。

在故乡,以前酿酒是一桩很隆重的事。因为那时候粮食少,吃饭都成问题,哪有余粮去酿酒?一般人家,也就是过年,或重阳节,酿那么一缸酒。

酿酒是从买饼药开始的。

每到秋天,粮食丰收了,农忙过去了。这时候,村寨里便会出现卖饼药的老人。七八十岁年纪,一身青布衣裳,背一个大布口袋,手中拄着拐杖。老人一般还留着很长的白胡子,一副仙风道骨模样。

老人是专门卖饼药来的,我们那里把酒曲叫饼药。这时,孩子们可高兴了,围着老人转,或回家通报消息,拉着父母来购买。只见那老人拉开大布袋子,取出里面的小布袋,然后摸出一颗颗圆圆的饼药来,那就是酒曲,用来酿酒的。有酿甜酒的,也有酿米酒的,两者不一样。酿一缸酒只需几颗就行。

大人们喜欢酿米酒。因为这时酿造的米酒,成酒后,要放在坛子里发酵几个月,春节前再蒸馏出来,就是上等的米酒了。用于过年来客招待或立春后农事繁忙时喝。

孩子们则喜欢酿甜酒。因为甜酒甜蜜、清香,在物资特别匮乏的时代,吃一顿甜酒,简直像过年一样。

自幼时起,我就跟着母亲酿甜酒,这个过程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酿甜酒需要糯米,先将糯米用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将糯米泡软,据说便于发酵出酒。再在锅子里放水,架上木罾。待水烧热,罾子里冒热气,再把糯米倒进去,盖上盖子。约蒸半个多小时,那糯米就蒸熟了。有时蒸上一个多小时,那米就是不熟。母亲会取一把菜刀,砍在罾子口上,继续蒸。奇怪,很快就蒸熟了。这时,把罾子抬出来,直接淋冷水,让米饭降温冷却。然后,将糯米饭铲出来,摊开在簸箕上晾干。这边将饼药擂成粉末,撒到糯米饭里,用手拌匀。接着,将米饭放进干净的酒缸里去。注意,酒缸中心必须留一个“井”一样的眼,直通缸子底部,便于甜酒发酵。再在酒眼里和上面撒一些饼药,这就基本完成了。

如果是夏天,只要在酒缸上面用罩子罩住就行,防止老鼠虫子偷吃。如果是冬天,气温低,还要在上面盖稻草,盖蓑衣,甚至用棉絮包裹,以提升它们的温度,酒才会酿成功。

我四五岁时,重阳节这一天,母亲带着我一起酿了一缸甜酒。

天气还算暖和,两天就有了酒香。那天中午,母亲带我去看甜酒。揭开罩子,酒缸中心的“井”里已经溢满“酒娘”,正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母亲用调羹舀了一勺,自己试一口,啧啧有声。然后,把余下的大半灌进我张开的大嘴里。啊,真甜!接着,母亲匆忙把罩子盖上,关上门,出工去了。

也许是母亲那半勺甜酒撩起了我的味蕾,也许是那时的饥饿让我难以忍受。那天下午,我情不自禁地钻到酒缸旁,去偷吃甜酒。当时只觉得好吃,便一勺一勺地吃下去。不知道吃了多少,反正,我喝醉了,就倒在酒缸旁,呼呼大睡,人事不省。

母亲天黑收工回来,不见我,便四处寻找。最后姐姐在酒缸边找到我,我尚在酣睡中,面色通红,气喘如牛。母亲哭笑不得,只得把我抱到床上。直到半夜,我才醒来,猛喝了几口冷水,又呼呼睡去。

这时我人生第一次醉酒的经历,洋相百出,啼笑皆非。

少不更事的我,还参与过南瓜酿甜酒的恶作剧。

到了秋天,老百姓地里的南瓜熟了,一个接一个,挂在藤上,躺在地里。个儿大的,老百姓不随便摘,让它在地里变黄,变老,以便吃老南瓜,特甜。

村里的幺叔,腿脚有点残疾,四十多岁了还找不到老婆。但人特聪明,是个顽童式人物,他教我们一种南瓜酿酒的办法。

从家里偷点酿甜酒的饼药,捣成粉,包好,然后到偏僻地方选一个老南瓜,在上面用小刀挖一个小眼,把饼药粉灌进去,抱着南瓜摇匀。再用泥巴将南瓜上的小眼糊住,让酒曲在里面发酵。只过两天,酒曲便将南瓜的内芯发酵了,酿成了甜酒一样的汁来,特别甜,可以饱食一顿。因为没有把南瓜摘下来,从外表看,南瓜依然是原样。只是里面吃空了。再过几天,南瓜便会枯萎或腐烂。主人家摘瓜时见了,以为是自然腐烂的,只得自认倒霉,也不会骂人。

吃南瓜酿的甜酒时,先将泥巴糊的小孔挑开,再割几根野芭茅的管子,里面是空心的,将管子伸进南瓜里,用嘴去吸吮就行了。甜得像蜂蜜一样,但吃多了,有点醉的感觉,心里慌得难受。

在湖南,很多乡下办喜酒都是要酿甜酒的,比如新婚,一定要准备甜酒煮鸡蛋,由新婚夫妇端着,敬献给前来喝喜酒的老人。孩子出生三天,要喝“三朝酒”,也是要喝甜酒的。甜酒还是发奶的好原料,初为人母的母亲,要多吃甜酒,孩子才有奶水吃……

记得沈从文先生喝杯甜酒的故事,很有意思。

沈从文进城多年,常常称自己为“乡下人”,遇到高兴的事,则比喻为“喝杯甜酒”。

1930年,时年28岁的沈从文应胡适之邀,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在这里,他爱上了年轻美丽的学生——张家三小姐张兆和。但张兆和一点也不喜欢他。他不断地给张兆和写情书,倾诉相爱相思之苦。张兆和不仅不接受,反而将这事报告给校长胡适。胡适一方面安慰张兆和,要她直接向沈从文写信表明态度。另一方面,又给沈从文写信,说张兆和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可是,沈从文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不论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致朋友的信中写道,人家要我等十年再回一句话,我就预备等十年!

到了1933年,这时沈从文已到青岛大学教书,而张兆和终于被沈从文所打动,爱情出现了大逆转。沈从文还拿不准,给张兆和二姐张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的父亲倒是很开明,说儿女婚事,由他们自主。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

张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

张兆和也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看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张兆和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说:你发电报好了,其他的就不用多问了。

至此,一杯甜酒,终于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

甜酒的味道是清香,甜蜜,醇和,醉人,这其实是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一种追求。生活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但人们最期望最喜欢的,绝对是甜蜜,而非其他。

记忆就像一杯甜酒,甜甜的,醇醇的,酒香中弥漫着乡愁。

这时,窗外又飘来那熟悉的歌: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我已经醉了,醉倒在思绪翻飞的夜晚,醉倒在回乡的梦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